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36碳、環保365 日期:2023-06-19
ESG到底是什么
ESG包括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是衡量上市公司是否具備足夠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標準。ESG的概念最早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04年提出,目前在資本市場,已成為影響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截至2021年底,我國存續的″泛ESG″公募基金約200只,總規模突破2600億元,較2020年末近乎翻倍增長,新發產品數量接近過去5年的總和。
ESG在環境、社會、治理基礎上細化各種指標體系,被公司用來規范和監督自身行為,是一種關注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績效,是一種新的價值理念和評價工具,將深刻影響實體經濟發展的方向。
ESG注重可持續發展,倡導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更加注重環境友好(E)、社會責任(S)以及公司治理(G)。ESG投資是指在投資實踐中融入ESG理念,在傳統財務分析的基礎上,通過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三個維度考察企業中長期發展潛力,找到既創造經濟效益又創造社會價值、具有可持續成長能力的投資標的。環境指標E中包含的碳排放量等多項節能減排指標,是衡量企業在″碳中和″方面的重要考量方式。
在我國碳金融市場尚處起步階段,ESG投資產品的國際化特點可以為市場提供低碳發展、″碳中和″戰略目標實現路徑的有效補充。ESG作為″30.60目標″達成的重要配套支撐,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將是中國重要的下一步。
當前,ESG的核心理念與我國″雙碳″發展戰略高度契合,中國的ESG發展在未來將迎來一股新熱潮。2023年,企業的ESG工作有哪些關鍵因素?ESG工作只和上市公司有關嗎?有哪些坑是需要避開的?本文為你一一解讀。
01
ESG信息披露,不是一紙報告那么簡單
無論是ESG投資還是實踐,都需要參照企業的ESG信息披露,這是實現ESG發展的″基礎設施″。企業通過完善的ESG信披工作,加強與投資人、資本市場的溝通。
2022年12月19日,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發布了《中國上市公司ESG發展報告(2022)》。報告顯示,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率逐年提升。但也同時指出,A股上市公司ESG相關報告規范性和專業性不斷提高,但ESG相關信息質量還有待加強。
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率逐年提升
圖片來源:《中國上市公司ESG發展報告(2022)》
提升信息披露的質量,是一件更有挑戰性和重要性的事情。
比如,部分企業在自愿披露ESG信息時,是有選擇性地披露對企業有利的信息,導致信息披露不夠完整。一個行業中的不同公司,也因為評價指標的口徑、單位不一致問題,出現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
一方面,部分企業缺乏充足的可量化數據,一方面是缺少數據系統,企業ESG數據管理能力還有待加強;另一方面,也和制度、指引的不完善有關。目前國際上還未有統一的ESG評級體系和標準,不管是MSCI、標普體系,還是國內的評級機構,都有各自打分量化的方法論。
企業在披露ESG信息時,更要看報告的受眾群體是誰,以及受眾群體是否認可。不同利益相關方想要獲取的信息并不一樣,因此在披露標準中的實質性、重要性也存在差異。否則,很難在行業中進行橫向比較。
中國企業的ESG信披整體質量有待提升,但并非無可取之處。很多公司都開始設立ESG委員會或領導小組,專門負責ESG政策的制定、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報告披露,這對于戰略決策、組織架構來說是好的方向。未來,這一行業仍需更多專業型人才的加入。
02
減碳,從企業自身到供應鏈上下游
供應鏈管理,本就是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重要一環。
2022年,特別是受到地緣政治風險、全球通脹壓力以及極端天氣事件等影響,全球供應鏈遭受到巨大沖擊,企業需注重供應鏈韌性的重要性。當前全世界有 80% 的貿易涉及全球供應鏈,中國企業從全球供應鏈發展中受益良多,但全球化下的新風險也讓更多企業重新檢視自身供應鏈安全。
對于供應鏈可持續發展層面的考量明顯增加,供應鏈環節的環境污染、勞動力健康和質量安全事件等議題對企業的影響,越發受到重視。以供應鏈碳排放為例,在去年3月ISSB發布的兩份可持續披露準則中,與此前現行披露準則最大的區別之一在于:強制要求公司披露范疇三溫室氣體排放的數據。這一征求意見稿發布之后,該細則也在不斷調整。
目前的進度是,ISSB后會給予應用該準則披露的公司至少一年的″寬限期″,即在最終版的披露準則推出并生效至少一年后,范疇三披露要求才會生效。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范圍三層面的碳減排將在企業碳中和承諾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前,全球供應鏈走向零碳管理的趨勢,企業減碳的管理對象正在從自身,到部分供應商,并向整個供應鏈延伸。
未來,特別是對于處于國際價值鏈體系之中的外向型出口企業,應及時調整綠色供應鏈的企業管理策略,否則企業的生存空間都會被擠壓。
阿里巴巴提出范圍3+的目標,推動消費者和供給側形成綠色商品和生活生態
圖片來源:阿里巴巴
03
警惕!漂綠現象何時休?
目前,企業的ESG表現已經成為投資中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若僅是為了迎合資本市場的偏好去做,容易產生短期行為,甚至出現″漂綠″風險。
″漂綠″意味著企業選擇性地,或者虛假披露ESG信息,夸大自身在ESG方面的成果貢獻。例如,一些企業對外宣稱的環保理念、凈零目標,背后卻沒有實際行動做支撐,甚至連內部人員都不知道應該怎么做,缺乏行之有效的具體實踐。
真正的ESG工作是基于一種長期主義的理念,不是僅僅基于合規壓力,或是品牌影響力去做,應該把這項工作與各個利益相關方結合起來。
企業應從通過披露(Disclosure)ESG信息、提升ESG管理(Management)水平、主動與外界互動(Engagement)三大方面做好ESG工作。其中,做好信息披露是基礎,做好管理工作是核心,這樣才能把工作成果以互動的形式,向外部媒體、評級機構更好地傳遞,構建良好的互動關系。
D.M.E模型指導企業做好ESG工作
圖片來源:盟浪
從消費市場的需求來看,消費者也正變得更加聰明、理智,企業應該轉變對消費者的預判。近年來循環理念興起、二手轉賣平臺火熱、租賃代替購買等現象正是體現了消費觀念的變化。
在商道縱橫發布的《2022年中國可持續消費報告》中也顯示,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企業需要提供清晰的、可靠的、量化的低碳商品信息,才更能打動他們。此外,″傳達簡約、品質、健康的生活方式″、″負責任的原材料″、″清潔生產″、″重視資源循環″、″量化減碳貢獻″仍對消費者最終開展低碳消費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不只是講好一個ESG故事,這故事背后需要數據支撐,因此真正重要的是企業的切身實踐,這個重要性和先后順序不可搞錯。
04
環保只是一方面,治理、社會層面還能做更多
做好ESG工作,能夠重塑企業價值。不過,這背后也有巨大的復雜性。
無論是報告、評級,還是碳中和、新能源、社會公益,這都是ESG的不同側面,任何一個單一標簽都無法代表ESG的全貌,否則將會帶來偏頗和誤解。
「碳中和」已成為火熱話題,疊加國內市場主流趨勢的呼應,很多人會把ESG誤解為做好″雙碳″實踐就好了。實際上,「碳中和」更多著眼于ESG理念中的環境(E)層面,不能完全與整個ESG體系劃等號。
做好環保工作就夠了嗎?ESG的內涵顯然不止如此。
以特斯拉為例,傳統印象中新能源企業憑借更具環境友好特性的產品,應該獲得更高的ESG評級。但是,在去年5月標普500 ESG指數之中,特斯拉被剔除在外。
因為缺乏低碳策略、產品安全風險、面臨種族歧視指控等原因,導致特斯拉的ESG評級降低,不符合標普500 ESG指數納入標準。
隨后,特斯拉CEO馬斯克甚至炮轟ESG指數是″魔鬼的化身″,這也與他對ESG理念的理解不全有關。
伴隨ESG理念發展,很多原先不受重視,或者不與財務表現直接掛鉤的因素被納入考量。總結來看,ESG不能簡單地等于環保,它是系統性考量一個企業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綜合表現,需要公司不止一個部門的關注,而是整個管理架構的認可和推行。
05
ESG宜早不宜遲,變成本中心為利潤中心
在ESG行業領域,關于成本與利潤的討論一直存在,行業中的一些聲音始終把ESG與″花錢″″高成本″聯系在一起。
其實不然,ESG實質上是一種以更合乎道德的方式去掙錢。
無論上市企業還是非上市企業,企業都是以盈利為目標,只是上市企業受到的監管力度比非上市企業更多。但非上市企業的數量遠遠高于上市企業,這不意味著他們就不需要開展ESG工作。
企業應當先從轉變理念開始,從中挖掘到獲取利潤和降低成本的機會,這便是借助市場驅動的力量推動ESG工作。例如企業做碳轉型,在摸清自身″碳家底″之后,還需采用量化的方法估算轉型成本,以及綠色產能的投資回報,并參考競爭對手的情況。當牽扯到企業的實際收入和成本,企業便能真正意識到ESG工作的重要性。
因此,不僅是關乎純粹的監管要求,企業應參照市場化趨勢,將ESG工作的重要性與財務掛鉤,主動去做、統籌協調,才能把這項工作做好。
企業應努力把對ESG工作的定位從成本中心轉化為利潤中心。企業做好ESG工作,做好信息披露是基礎,重視評級提升,更把ESG理念和日常經營管理結合起來,提前規避風險,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同時有望提升利潤空間。
當然,由于ESG涉及到各個層面的議題,企業應優先選擇和自身經營活動和發展戰略緊密相關的議題,分輕重緩急逐步開展,這樣也有利于提升企業自身的積極性和實操性。
比如在環境層面,能源企業可以先從提升內部運營層面的能源使用效率開始,注重節能節水,從而減少資源浪費;電商物流企業可以先從包裝材料的綠色轉型開始,采用更具環境友好性的循環包裝材料等。在社會層面,餐飲、電商企業可以采購滯銷農產品,帶動農民增收等。
如今,ESG表現的重要性在同行競爭中也越來越強,也就是常常講到的Peer Pressure(同輩壓力)。比如企業的CDP碳披露評級提升,這在同行中無疑是一種競爭優勢,更易獲得來自投資者、客戶和消費者的認可。對于那些ESG工作成果相對較慢的競品來講,這已成為一大新的優勢創新點。
總結來看,ESG工作開展與否,和企業是否上市、規模大小并無多大關聯,如果在ESG關注的領域不合規,企業仍舊會產生法律風險。也可以這么理解:有的企業沒有強制要求發布ESG報告,但是任何企業都可以在任何時候開展ESG措施,且宜早不宜遲,這對于企業長期發展來說是必要的。
我國的ESG發展還處在一個初期階段,建立一個健康、完善的ESG生態系統,需要不同的利益相關方共同努力去構建。
ESG評價體系及指南
目前國際上ESG理念及評價體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各國際組織和交易所關于ESG披露和報告的規定、評級機構對企業ESG的評級、以及投資機構發布的ESG投資指引。在企業ESG評級體系中,不同的評級機構所關注的指標有所不同,部分常見ESG指標如下表所示。
團體標準《企業ESG報告編制指南》(賽飛特集團參編)《企業ESG披露指南》已發布實施。
各社團組織以及地方推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ESG信息披露規則指南!為企業ESG報告編制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