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農藥工業網 日期:2023-02-13
農業豐收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首要保證,要實現農業豐收一是靠政策,二是靠科技。在當前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數字技術與農業現代化融合是大勢所趨,數字技術與農業基礎學科有機結合和綜合集成,有助于實現產前精準規劃,配方播種施肥;產中生長監測,病蟲害監測預警,精準追肥灌溉;產后自動化收割測產的全生產流程智能化,不僅能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而且能有效彌補務農人口老齡化、兼業化帶來的農業生產損失和效率下降,推動農業增產增效。
數字技術運用面臨新機遇
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目前全球200多個國家與地區,只有33個能做到糧食大體自給,我國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從農業國際競爭力的角度而言,我國現代農業差距很大,主要存在“三個迫切”。
一是栽培管理粗放迫切需要現代農業新技術運用。我國三大主糧中,稻谷、小麥的單位面積產量比全球平均水平要高50%左右,但提高單產的代價包括,過度消耗水資源、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透支土地肥力。據《2018年中國農藥市場分析報告》和農業農村部《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顯示,2012-2014年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農藥年均使用31.1萬噸,較2009-2011年增長9.2%;截至2017年,我國農作物畝均化肥用量21.9公斤,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畝8公斤。此外,施肥不均衡,施肥結構不合理,以及有機肥實際利用率低(不足40%)等,都反映了我國農業栽培管理粗放的一面。
二是農業“三率”低下迫切需要現代農業新技術運用。21世紀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8年聚焦“三農”,我國始終把農業發展放在首位。但是,我國農業集約化、可持續發展進度緩慢,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依然較低。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力與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貢獻率低20%~30%。使農業發展面臨著挑戰,迫切需要運用“精準農業”數字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三是農業產業化困境迫切需要現代農業新技術運用。我國有5億人生活在農村,但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大約只有2.5億,我國農業尚未能完成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一方面農業缺乏人才,年輕人大多不愿意從事農業,普遍存在著“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想種地”的困境。另一方面,“靠天吃飯”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目前,我國中低產農田仍占耕地總面積的2/3,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受到制約,一部分主要農產品尚達不到既優質又高產的目標,一些品種還不能滿足國內需求,亟須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管理數字化、服務精準化的“數字農業”新技術。
加快數字技術運用的實踐與思考
農業數字化可以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是我國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必經之路。當前需加快發展數字農業,推動農業節本增效提質。
一是搶抓新基建機遇加快建立完善信息農業“高速公路”。為了應對疫情,中央高層反復提及新基建,具體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等三個方面,而數字農業中的5G、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恰好是新基建中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一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推動農村千兆光網、第五代移動通信(5G)、移動物聯網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當前應緊緊抓住國家投入新基建的大好機會,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加快數字農業技術創新和轉化,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前瞻性探索5G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場景,推動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信息農業“高速公路”一旦建成運用,農業將重新變得有吸引力。無人機、大數據、區塊鏈、云平臺,這些新元素的加入,讓種地也可以“高大上”,更關鍵的是,農業低效益被顛覆。因為農業數字化后,包括種植、養殖、管理、運輸、銷售等環節,可以依靠大數據、5G、區塊鏈等新技術對農業生產全程進行實時監控,既能實行精準化種養,減少投入,降低成本,實現農業生產優質、高產、高效;也能實現從生產到消費全過程的有效監管和可追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更能實現精準的產需對接,切實解決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困境,實現智能化、產業化、高效化生產,降低農業從業門檻,有效解決勞動力缺乏、行業風險高、生產效益低等問題。
二是精心布局“數字糧食”農場擴大新技術運用。數字農業與傳統農業的核心區別在于從“人”到“數據”的轉換,可以依靠大數據、5G、區塊鏈等“精準農業”技術全過程進行實時監控。以銳利特科技數字農業綜合管控平臺設計為例:田間設有信息采集系統、物聯網設備監測系列、遙感衛星監測系統、泵站遠程監控系統、作物病蟲監測預警系統、無人系統等,運用“天眼地網”,對苗情生長狀況、空氣溫濕度、土壤指標等技術指標進行采集上傳、匯總分析,全方位實現農情監測、精準施藥肥、無人農機作業等一體化。數字農業的應用,極大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提升了整個地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三是加速“數字農業”發展推動中國農業從“大”轉“強”。按照農業農村部、中央網信辦印發的《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20-2025年)》,我國農業將在2025年經歷科技轉型;2035年農業生產將全面實現數字化;2050年農業信息化將滲透到農業全過程、全要素、全系統,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當前,我們要加快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相關要求,持續加強國家數字農業農村創新工程建設,全力推進農業遙感衛星等天基設施建設,構建完善的農業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面提升以大數據驅動鄉村生產經營管理與服務體系現代化的應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