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35斗 日期:2022-10-13
1.1農業規模化程度低
農業規模化的重要前提在于土地的規模化,然而,無論從區域優勢還是人口數量,以及農業政策上,均存在較大差異。
美國的地形是以大平原和內陸低原為主,美國耕地面積世界第一,合計約373萬平方公里(56億畝),人口3.2億。全球四大糧商(控制了全世界80%的糧食交易量,擁有明顯的定價權),美國就有3家。然而,我國地形復雜,耕地面積19.18億畝,世界排名第三,但人均耕地面積排在126位以后,中國用7%的耕地,養活了22%人口。加上,中國農業悠久的發展史,以及中國特色的社會制度,使中國農業長期處于小而散的狀態。
美國大約有220萬個農場,平均面積已從1062畝增加到2428畝, 其中2%大的農場占了37%的體量。根據農業農村部統計的數據,我國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企業農場和國有農場數量雖然已經超過300萬個,但超99%的農場為200畝到500畝的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總體規模較小。
1.2農業機械化水平低
美國農業專業化程度高、機械使用率高、勞動生產率高,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越高,要求的機械化使用率越高。美國和歐洲農業機械化水平最高,農場機械化率高達95%,中國農業綜合機械化率為71%,尤其在高端農機方面,與歐美還存在較大差異。農業機械化可以更好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也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作物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等。
1.3農業從業者技能水平低
1500多萬美國農業人口,養活美國3億多人口,在美國的大農場模式里,8000英畝土地大約只需要10個農場工作人員,充分顯示出農業從業者的技能水平。
根據2021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我國第一產業就業人口仍然超過1.77億人,養活14億人口,據農業農村部固定觀察點對兩萬多戶農戶的觀察,我國務農一線的勞動力平均年齡在53歲左右,其中60歲以上的務農勞動力占到了25%,務農人員普遍教育程度較低,但仍然面臨新一代新型職業農民還未完全續接,這批農民就開始退出勞動力市場的難題。
圖:中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年齡構成
1.4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低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基本可以自立,與最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在2022年工作會議上的報告顯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部分前沿和交叉領域原創性、引領性創新能力不足。比如,在全基因組選擇、合成生物等現代生物技術,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及其交叉融合和農業應用方面,缺乏“從0到1”的重大原創成果。
二是,糧食作物單產水平仍然偏低。比如,玉米單產只有美國的60%,大豆單產還不到美國的60%,迫切需要聚焦單產提高開展技術攻關和集成。
三是,部分重要種源和農機裝備自主可控能力不強。比如,自主培育白羽肉雞新品種的市場占有率亟待提升,肉牛等主要畜禽的主導品種仍然嚴重依賴進口;蔬菜是我國種子進口額最大的作物,一些品種幾乎完全依賴進口;農機裝備短板突出,部分高端農機、智能裝備或核心部件嚴重依賴進口,適合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輕簡化作業、丘陵山地作業等專用農機研發亟待破題。
四是,綠色發展技術儲備不足。比如,我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56,化肥、農藥利用率只有40%,均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中低等級耕地占比2/3以上,部分地區農業生態系統退化嚴重。節水裝備、緩控釋肥、精準施藥、健康養殖、耕地保護利用、污染治理等關鍵技術亟待突破。
多位企業家,甚至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趙春江也發聲表示數字農業在未來農業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仍然面臨很多問題。
2.1數字化驅動數據變為生產資料
當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無人機等現代技術的潛能在中國農業進一步釋放時,這個變化是非常喜人的。數字化技術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基礎設施,為農業帶來了更多元化的應用場景。其具體的應用場景包括農業種植、畜牧養殖、水產漁業、數字農業農村等方面。應用實例包括動物健康系統、農場管理系統、農產品流通追溯系統、智慧養殖系統等,這些系統和解決方案能夠很好地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或是改善我國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農村地區的信息獲取的重要途徑。
這也促使數據成為新維度的生產資料,有望改變延續了幾百年的經濟和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發展。
圖:數據流轉過程及應用場景圖譜
2.2大量硬件投入仍未完全解決農業的根本問題
整體來看,我國數字技術水平還處于初期階段。中國的數字農業依然處在相對早期的階段,大量硬件投入實際上還未完全解決農業的根本問題。很多地方的數字農業建設,都存在“增量不增收”,“種、產、銷”三個階段脫節,或者數字概念脫離實際生產環境等問題。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重硬件,輕軟件。沒有數據和軟件來驅動的物聯網,其實還是工具,與機械農業并無本質上的差別。打通軟件平臺才有打開大數據、智慧農業、數字經濟大門的鑰匙。二是,有數據、無智慧。政府和企業大量投資獲取的數據,由于缺乏明確的業務方向和必要的數據運營技能,對獲取數據的質量控制、分析加工和建模應用方面的工作相對滯后。三是,產業化能力低,很難市場化落地到農業本身。
2.3規模化程度不足以支撐數字化發展
發展數字農業的首要是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中金報告顯示,3800英畝以上農場的數字化應用率超過80%,600英畝以下農場數字化應用率只有12%。同等條件下,大規模農場的面積平均營業利潤比中小農場要高出1.1%-2.8%。前面也提到,我國超99%的農場為200畝到500畝,規模化程度較低,很難實現應用的數字化。因此,要適度推動規模化,為機械化和智能化提供可能。
2.4中國數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萬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數字經濟就業影響研究報告》指出,數字產業化領域招聘崗位占總招聘數量的32.6%。高水平的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已經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任務之一。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嚴峻的現實情況是,中國數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萬,而且這一缺口仍在持續放大。雖然近幾年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非常熱門,但目前從事大數據分析和商業智能等深度分析職能的數字復合型人才比例還不足4%,嚴重阻礙了數字化進程的發展。
3.1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重要前提在于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并且我國農業及土地復雜,區域、土地類型、支持政策、土地稟賦、農戶意愿等等有所不同,需要依據我國特點,建立中國特色的農業規模化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關于多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政策表述大致經歷了5個階段。并且2013-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提出要“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內涵和手段不斷拓展,從重視“引導土地經營權流轉”、實現規模經營,到“以建設高標準農田為平臺、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為抓手、以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為支撐、以簡政放權和正向激勵為動力”的“四輪驅動”的多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圖:我國適度規模化經營政策變遷
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就需要將一些區域的土地集中,甚至重新利用廢棄土地。這樣就牽扯到了土地流轉。2017年底,土地流轉面積突破5億畝,流轉率接近40%,近十年增長迅速,預計到2025年會突破 60%。不論是已流轉土地的業態改造,還是未來增量預期,都有很大空間。
近年來,流轉的土地面積以10-100畝和100-1000畝的面積居多,從數據來看,土地流轉的去向以農戶和專業合作社為主的新型職業農民為主,并且學者普遍認為,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是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最優方式。隨著土地流轉面積的不斷上升,現代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得以推動。
圖:我國土地流轉情況
3.2農業生產力轉型升級
我國農業生產者普遍存在老齡化、教育水平低的特征,要培育新型主體,才能提高適度規模經營主體質量。
新型職業農民是能夠引領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快速成長,能夠通過新技術、新服務、新渠道帶動小農戶實現共享收益,能夠加快農業經營方式向規模化、組織化、專業化轉變的高素質骨干型農民。據農業農村部監測,到2021年底,我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預計達到1120萬人。而中國職業農民超2000萬,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力軍。
為促進更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軍農業,加快推進我國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進程,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
一方面,要不斷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鼓勵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人員、返鄉創業人員、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等群體成為適度規模經營的有生力量。
另一方面,要扎實推進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質量。應依托地方政府,充分調動職業院校、農廣校、縣級職教中心、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等教育培訓主體機構的積極性,推進農業職業教育和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養工作。
3.3勞動資料轉型升級
高標準農田通過集中連片開展田塊整治、土壤改良、配套設施建設等措施,解決了耕地碎片化、質量下降、設施不配套等問題,有效促進了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經營,帶動了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提高了水土資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產出率,加快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推動了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有效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高標準農田建設主要包括3塊:田間基礎設施(田網、渠網、路網、電網)、地理建設(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科技支撐(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生長環境監測)。在前面章節對農機智能裝備現狀分析時也已經提到,國家也在不斷投入新基建的建設,為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截至2020年底,全國已完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已建成高標準農田占耕地面積的比例約 40% ,我國2021年全年建成1.0551億畝高標準農田,同步發展2825萬畝高效節水灌溉。
總而言之,我國在追求大力發展農業的過程中,土地適度規模化、生產力以及勞動資料的轉型升級不僅是實現農業數字化的有效途徑,還成為追趕農業發達國家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