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 汪建沃 來源:湖南省農藥工業協會 日期:2011-11-14
繼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之后,湖南省第五家國家級的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正式掛牌。11月10日,喜迎60周年華誕的湖南化工研究院,收到來自國家科技部的一份“厚禮”——其組建的國家農藥創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經過專家嚴格驗收后,于近日正式被國家科技部下文命名。湖南化工研究院實現了從“地方隊”到“國家隊”質的跨越。
湖南化工研究院創建于1951年,前身為湖南省工業廳工業試驗所,是國家科技部和湖南省重點科研院所之一。主要從事化工新技術和農藥、精細化工中間體、無機材料及化學試劑等方面的新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經營、信息咨詢與產品檢測。下設三個研究所、四個技術中心,建有三個國家級科研開發基地(“國家農藥創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工業性試驗基地”、“國家南方農藥創制中心湖南基地”)、一個省級工程中心(湖南省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兩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湖南省農用化學品重點實驗室”、“ 綠色化工過程湖南省工程實驗室”);擁有三個聯合博士點、五個碩士點;并享有對外進出口經營權。現有員工145人,總資產13134萬元,凈資產7350萬元,年科研創收近3000萬元。研究院已具有近60年的科研開發與自主創新歷程,擁有較雄厚的技術力量和先進的科研裝備,科研水平和技術成果居全國同行業先進水平,特別是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的研究成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取得了農藥生產技術研發上的一系列突破:先后攻克了克百威、殘殺威、好安威等系列高效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及其曾困擾我國幾代化工人的甲基異氰酸酯、呋喃酚等重要中間體的成套生產技術難題,打破了美國、意大利等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使我國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及其關鍵中間體的生產技術水平躋身于國際先進行列。該系列技術先后轉讓到國內多家大型農藥企業,累計創造直接經濟效益20多億元,社會效益200多億元。新農藥的原始創新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九五”至“十一五”期間,共合成與篩選新化合物10000多個,發現高活性化合物600多個,經深入復篩,有近10余個高活性化合物作為候選農藥進入田間小區試驗和急性毒性試驗,先后完成了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制新殺蟲劑品種硫肟醚和湖南省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除草劑品種甲硫嘧磺隆等的產業化開發和推廣應用,為推動我國農藥工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國內化工界、特別是農藥產業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并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該院于1994年組建科技股份制公司——“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于1996年在上交所上市;2000年作為湖南省第一批事業單位轉制成企業的試點單位,組建“湖南海利高新技術產業集團有限公司”。2010年,國家農藥創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國家科技部驗收,2011年,國家科技部下文正式命名。這標志著湖南化工研究院由一家地方性科研院所一躍成為了國家級農藥創制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完成了從“地方隊”到“國家隊”質的跨越。成為繼袁隆平的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之后,湖南省第五家國家級的工程技術研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