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中國農藥工業協會 日期:2011-01-27
劣不淘汰 ,優者難勝,這是目前國內農藥制劑企業所面臨的現狀。農藥行業連續三年的小年,讓不少農藥制劑企業舉步維艱。行業洗牌之呼聲不絕于耳,政策調控也好,行業整合也罷,然而,截至目前,真正被行業淘汰的企業并不是很多。雖然行業的準入門檻明顯提高,但退出機制還遠未成熟,再加上部分企業在行業內沒有長久發展目標,以更小的投入,祈求更大回報,更有甚者在一定條件下甚至可以鋌而走險,走山寨路線!
低水平同質化競爭仍盛行
農藥行業已經進入平穩發展期,一線市場呈超飽和狀態。目前農藥產品已經高度同質化,因中國農藥企業的創新能力弱,已經完全陷入“紅海競爭”的泥潭,在產品上根本就無法實行差異化的競爭,國內能做到產品差異化競爭的企業屈指可數,雖然部分做到有自主知識產權,有高度差異化產品,但又受到市場運作、渠道及人力資源等各種因素的限制。
當前國內多數農藥企業營銷模式相對粗放,絕大部分企業所使用的還是銷售型的營銷模式,以感情、促銷和低價為“中心”。價格戰依然是很多企業運作市場的有力武器,當前市場規模較大的產品如阿維菌素、甲維鹽、高效氯氟氰菊酯以及不少除草劑品種等大批量產品,不少企業都是在虧本運作,更有財大氣粗者的想法是通過低價把那些實力偏弱的企業排擠出局,然而市面上出現的含量不足、劑量不足現象屢禁不止,“你有金錢做后盾,我以劣質創低價”。結果是價格拼得越厲害,假冒偽劣產品也就越猖獗,同時行業的利潤整體下滑,產品生命力受到重創。
優勝劣汰進一步顯現
中國農藥市場的特殊性和廣闊性,決定了農民使用農藥的多樣性;農民素質整體水平的不高以及消費的不成熟又為投機者創造了大量的機會。然而,雖然農民整體素質不高,對農藥的鑒別能力不強,但“天不言,人知其高,地不語,亦知其厚”。隨著歲月漸長,農民整體素質在不斷提高,對農藥的鑒別力也逐步增強,尤其是土地流轉進程的加快及大量農業合作社的興起,必將對整個農藥行業的發展起很大的推動作用。
筆者認為,這樣的趨勢之下,只有老老實實做產品,踏踏實實做服務,為農民提供有價值的農藥產品,才是企業長青之路,靠投機、造假以及沒有責任心的企業最終必將被淘汰。
三重境界成就輝煌基業
面對當前農藥行業的現狀,筆者想起了清末著名學者王國維的人生三重境界,仔細想來,農藥企業的發展不也是一個道理嗎?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越是競爭激烈的時候,越需要高瞻遠矚,把握未來發展趨勢,方向比速度更重要。農藥是一種救災性物資,對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及環境保護工作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毒豆角” 、“毒韭菜”、“太湖藍藻”等等一系列事件,一次次敲響警鐘,所有這些因素決定了農藥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必將受到國家政策的各種影響。而當前的國家政策已經比較明朗,規范化的農藥生產及經營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然之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農藥是救災性物資,更是農業豐收的保障性產品,同時也是一類使用技術性很強的產品。使用農藥必須做到對癥下藥,而且要抓住病蟲害的防治關鍵時期,產品的效果才能充分發揮出來。而當前農民文化水平普遍不是很高,零售商的整體素質也不理想。所以很多時候,產品的效果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大家都在說產品質量,其實,筆者認為,作為正規農藥生產企業生產的產品,其質量之間的差距并不是很大,至少不是特別的明顯,但銷售方法不一樣,技術指導不同,服務到位與否,導致產品的外在效果表現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之本,但有好產品就一定可以賣好嗎?結果是不一定的,只有將好產品配合好的服務尤其使用技術指導和農民的培訓,才能獲得更多農民信任與信賴。
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成功、發展、壯大,是幾乎所有企業夢寐以求的,但如何才能發展壯大?吹盡黃沙始得金,那些劣者被淘汰的時候,也就是真金現身的時候,相信這一天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