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中國農藥工業協會 日期:2011-03-04
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福建農林大學生物農藥與化學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關雄剛接到來自美國艾奧瓦州大學同行的電話,探討學術上的問題。
“合作才能共贏,我們資源共享,有助于攻克科研難題。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有我的同學,加州大學等有我的學生,最近也在開展生物農藥晶體蛋白受體研究,近期我將邀請他們來這里做學術交流。”關雄告訴記者,他們的實驗室與美國艾奧瓦州大學、法國巴斯德研究所、捷克科學院、加拿大農業部等世界一流研究所一直以來都有合作,取得了許多成果。
1月14日,關雄等完成的“細菌農藥新資源及產業化新技術新工藝研究”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談及榮譽,關雄對領導、老師和同行充滿感激之情。“這個項目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研究了,歷經近30年,凝聚了幾代科研人員的心血,可謂厚積薄發。”關雄說,上大學時,他就關注環境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畢業后至今近30年一直從事生物農藥的教學和科研,并堅持在第一線,先后主持國家 863、科技部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等26項課題,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9項。
“細菌農藥新資源及產業化新技術新工藝研究”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會給人類帶來什么?對此,關雄介紹說,該項目從微生物源農藥功能菌種資源庫的建庫與挖掘利用,殺蟲防病微生物的新基因分析、基因工程菌構建及其應用等多方面開展深入系統的研究,不斷完善傳統生物農藥研發與生產技術體系,推進了傳統產業升級改造。
小康社會,老百姓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而食品安全問題是“吃好”的前提。細菌農藥部分替代化學農藥,解決了害蟲抗性、再生猖獗、農藥殘留等問題,不僅解決了從土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問題,而且有利于保護環境。
關雄認為,論文不僅要在學術刊物發表,更要寫在廣闊的田野上,科研課題應源于實踐,成果又應用于實踐,這樣才能為人類作貢獻。關雄的一些科研項目早就與浦城等地的公司合作,生產細菌農藥,如今已得到廣泛應用。他主持發明的4種制劑組合及11個復合增效助劑,協助公司開展生物農藥后處理工藝改革等,推動生物農藥制造業的升級,在福建、新疆、湖北、湖南等20多個省市推廣應用,并出口東南亞、歐洲、南美市場,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
成功背后凝聚著關雄的心血。“每天清晨,我們還沒到實驗室,關老師就到實驗室了,晚上也經常是最后一個走的,關老師是一個以身作則的好老師。”正在做實驗的研究生吳小鳳說。
在研究生莊浩瀚眼中,關教授是一個執著、嚴謹的人。“30年如一日,他就做同樣一件事,這是一般人無法做到的;實驗中,他特別細心,有一絲一毫之差,他都會全力以赴來調整。”
后繼有人是關雄最開心的事,他培養出的博碩研究生,有的在國外深造,有的已是教授、副教授了。“事業需要可持續”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如今,關教授帶領團隊再次出發,選擇茶葉上難防治害蟲以及線蟲等作為研究對象。“這個課題我們開始做,正在聯手各個領域的專家,相信經過五年八年時間的努力,一定能取得進展,為我國乃至全球茶葉產業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