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中國農藥工業協會 日期:2011-03-22
一、發生趨勢
根據我市小麥病害發生情況,結合小麥品種布局、歷史資料和氣象因素分析,預計我市小麥條銹病中等偏重發生(4級),小麥赤霉病中等偏重發生(4級),白粉病中等發生(3級),將造成20%—30%產量損失。
二、發生期
小麥條銹病、白粉病流行盛期在4月上中旬,赤霉病侵染盛期在4月上中旬。
三、主要依據
1、菌源條件:小麥條銹病在我省竹溪和棗陽于元月見病,越冬菌源區陜西和甘肅冬季條銹病偏重發生,病菌傳入我市流行的風險存在。
2、發生情況:我局于3月17--18日在王場、高石碑、熊口、張金、總口、楊市、周磯、高場等地普查,小麥條銹病病田率31.5%;嚴重田塊畝發病中心2-3個,病團中心面積7-10平方米,病株率20%,病葉率5.25%;赤霉病子囊殼稻蔸帶菌率平均11.2%,與歷年相當;白粉病未見病。
3、氣候條件:3月下旬至4月溫度略偏高,有階段性降水,有利于小麥病害流行。
4、品種:我市主要小麥品種對銹病、白粉病抗性較低。
5、作物長勢:據市糧油站普查,目前小麥處于拔節孕穗期,長勢與常年相當。
四、防治意見
1、加強三溝清理,降低田間濕度,控制病害流行。
2、對小麥條銹病、白粉病各地應迅速搞好田間普查,一旦發現發病中心,應立即用藥封鎖,做到發現一點,保護一片,防止蔓延。每667平方米選用烯唑醇(12.5%禾果利)35克或三唑酮(15%粉銹寧)100克兌水45公斤噴霧。
3、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應以預防為主,在抽穗揚花期用藥,齊穗一塊打一塊,隔5—7天后施第二次農藥,每667平方米用多·戊唑(40%劍生園)60克或多·酮·福(38%糧果豐)80克或多·酮(50%搶治)兌水45公斤噴霧,可兼治白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