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中國兩化融合網 日期:2015-04-01
國新辦3月27日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出席會議并回答了記者提問,蘇波著重介紹了《中國制造2025》有關情況。
《中國制造2025》,是工信部牽頭,在“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重大課題基礎上,組織50多名院士、100多位專家,會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質檢總局、工程院等單位,歷時一年編制而成,3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通過。
蘇波指出,制定《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是基于三點考慮:一是應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所需。二是金融危機后,各國制造業的發展都出現了一些新動向,中國作為第一制造大國,也需要采取相應措施,來提升自身產業的競爭力。三是經過六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的制造業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在許多重要領域已經具有了全球競爭力。
蘇波說,《中國制造2025》的總體思路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需求為目標,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層次人才體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蘇波強調,《中國制造2025》重點對第一個十年的目標、任務進行了具體的部署,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也描繪了未來兩個十年一直到建國一百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要建成制造強國的宏偉目標。這是第一次從國家的戰略層面描繪了建設制造強國的宏偉藍圖,對順應新常態,對當前的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體現了戰略所需和當前所需。
據了解,《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9大任務、10大重點領域和5項重大工程:針對制造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統籌考慮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等9項主要任務,在制造業各行業、各領域、各環節全面推進。
突出先進制造和高端裝備,遴選出對建設制造強國至關重要的10大重點領域作為發展重點,分別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推出重點領域技術方向綠皮書目錄指引,動態調整,滾動推進,引導社會各類資源集聚,推動優勢和戰略產業發展。
通過政府資金引導、整合資源,推動實施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等5項重大工程,解決長期制約重點領域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突破一批標志性產品和技術,提升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
以下是現場答問實錄:
《中國制造2025》不是一般性發展規劃
記者:以往我們國家也出臺過很多關于工業轉型升級或制造業更新換代的政策,這次工信部牽頭制定《中國制造2025》的目的是什么?和以往的發展規劃和指導意見相比,有哪些創新的地方?
蘇波:我們過去制定了許多產業發展方面的規劃和戰略,《中國制造2025》不同,它不是一個一般性的行業發展規劃,它是著眼于整個國際國內的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變革的大趨勢所制定的一個長期的戰略性規劃,它不僅僅要推動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健康穩定發展,還要在應對新技術革命的發展當中,實現高端化的跨越發展。所以,著眼于這樣一個總體的方向,我們不把它作為一個常規性的行業規劃,比如說“十三五”、“十四五”這樣的規劃來看待,而是取了《中國制造2025》這樣一個類似于《德國工業4.0》的技術性的名稱,就是要體現與以往規劃的不同點,這個不同點體現在它的戰略性、長期性,以及對新技術革命的應對措施上。
跟傳統的規劃相比,其創新性有幾個方面:第一個非常突出的方面,就是通篇貫穿了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內容,不論是在指導思想,還是在任務、發展的重點領域,以及一些產業發展的技術路線藍皮書等方面,都突出了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途徑當中,要充分體現新技術革命的影響,要與世界同步。雖然中國的制造業在某些領域取得了很大成就,甚至在一些重要領域達到了引領世界發展的水平,比如說高速軌道交通裝備、通信裝備等。在一些領域還有優勢,比如說電力裝備、工程機械,但是從總體上講,仍然處于工業2.0、3.0階段,與德國、美國這些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所以,通過實施這個規劃,不是要實現一般性的按部就班的成長,而是要實現從工業2.0、3.0到4.0個跨越式的發展,這是它跟傳統規劃在性質、內容、任務等方面的不同點。
第二點就是更加突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篇把創新作為核心競爭力。中國制造業的產能已經很大,220多種產品的產量世界第一,有些產品的產量已經達到全球生產能力的50%、60%以上。所以,產能的擴張不是主要目的,關鍵是創新,創新再創新,縮短在高端領域與國際的差距。
第三點是在整個規劃的內容和實施上采取了重點突破的戰略。中國制造業的體量已經很大,縮短和國外的差距,建設制造業強國,著力點在哪兒?前兩天《新聞聯播》已公布了十大領域,都是高端領域的發展,比如說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及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等。這十大領域當中也有傳統產業,比如電力設備,目前無論是百萬千瓦的核電、百萬千瓦的超臨界的火電、百萬千瓦的大水電,還是特高壓輸變電,我們都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但是我們在高端的核心部件和技術研發方面,還要繼續攻關和提高。
還有一個創新點,就是實施了五大工程。這個規劃最后怎么落實、怎么推動?我們要從五個方面來解決核心的問題:一是要實施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市場化以后,原有的許多國家級的研究院所都企業化了,一些基礎領域的基礎研究和創新工作削弱了。那么面對未來十大重點領域的基礎研究和產業化的工程,我們需要建設一批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中心,類似于美國要建設的45個國家級的創新中心,這些中心不改變它原來的隸屬關系,即在現有研究院所、大學和企業基礎上,以產業聯盟的形式來承擔制造業強國建設的核心任務,通過市場化的組建,階段性地形成成果。
二是大力推進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也是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主攻方向,通過智能制造帶動我們各個產業的數字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
三是工業強基工程。我們總結,中國制造業落后,很大的原因是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比較落后。這方面我們要實施工業強基工程。
四是綠色發展工程。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以后,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已經成為中心任務,在這方面,非常重要的就是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綠色發展在工業領域里有許多重大任務,因為工業占整個我們國家能源消耗的73%,在節能減排降耗、提高資源利用率方面有巨大的潛力和空間,所以我們要實施綠色制造工程。五是高端裝備創新工程。有些工程已經在做,比如說“核高基”、互聯網、數控機床、大飛機等專項,我們還要推進一些新的專項啟動,來提高整個裝備制造業的水平。
另外,還實施了一個高端領域技術路線圖的綠皮書。這個綠皮書不是政府給企業或市場去畫一個指令性的框框,而是通過一百多位專家的研究,對中國裝備制造業未來實現由大變強、高端引領的過程中,在哪些技術上要有突破,給市場提出一個方向。這是實現強國建設必須要達到的基礎的技術目標,這個目標要動態管理,兩年一修訂,不斷深化。這樣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下來,我們的目標就能實現。
《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殊途同歸
記者:在推進制造業發展方面,德國提出了工業4.0計劃,《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的計劃相比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蘇波:關于德國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這兩個規劃的比較,我看網上反映很多,包括中國作為主辦國在德國參加信息產業的展覽,許多專家有很多經典的發言,也提到了德國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的一些相同點和不同點。我想,相同點就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基于物聯網的數據革命與能源、醫療、制造、交通、農業、媒體等相結合,會產生新的產品、新的業態、新的模式和新的技術,會產生巨大的產業影響力。比如說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機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這一變革的趨勢和核心就是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在這一點上,《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都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針對制造業發展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戰略舉措。
如果說有什么不同,差異化在于以下幾點:第一,德國制造業具有強大的技術基礎,所以它直接實施工業4.0,在兩化融合以及信息化推動“互聯網+”等各方面具有優勢。中國是在工業2.0、3.0和4.0同時推動的情況下,要實現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還要實現在高端領域的跨越式發展,任務就比德國實現工業4.0更加復雜、更加艱巨,但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最重要的,目標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有巨大的合作空間。
第二,《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不是完全等同于德國工業4.0,我剛才說了,德國工業4.0是瞄準新一輪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中國制造2025》從始至終貫穿著應對新科技革命、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思想理念和措施,但它不是專門為應對新一輪革命制定的規劃,它還要顧及到規模龐大的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顧及到整個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所以我們在未來的《中國制造2025》“1+X”的規劃體系里,將專門制定一個跟德國工業4.0相類似的落實《中國制造2025》總體理念和原則的一個規劃,比如說智能制造的規劃,或者兩化融合的規劃,這個規劃就是跟德國工業4.0完全一樣的。另外推進方式上,我們要從2.0、3.0向4.0推進,任務更加艱巨,但是最終會形成雙方在4.0上的會合。
最近,馬凱副總理到德國訪問的時候,跟德國政府達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意向,就是中德兩國政府在加強工業4.0領域合作已經形成了六點共識:一是建立合作機制,在中德兩國政府間要建立工業4.0的對話機制,落實中德合作行動綱領。二是聯合開展基礎性、前瞻性的研究。三是工業4.0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標準的制定,會合作制定一些新的標準。四是加強工業設計領域的合作。五是加強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的合作。六是大力開展人才交流方面的培訓和合作。我想,中德在《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方面的合作是雙贏的,會取得很好的成果。
引領企業轉型升級推動制造業高端發展
記者:無論是《中國制造2025》,還是創新驅動,可能都是要促進那些有實力、有能力和有創新力的企業更快更好地發展。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還有一些企業低能低效,占用了更多的社會資源,我們也形象地把它們稱之為“僵尸企業”。促進“僵尸企業”合理有序地退出市場也是重要工作,請談一下目前我們有什么樣的舉措,取得了什么樣的進展?
蘇波: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政府,來制定一個規劃引領高端發展,縮短跟國際的差距,這是一個重要的任務。中國制造業有龐大的產業基礎,其中有很多企業是一般制造業,它的技術水平、生產能力和產品都是普通的,怎么去引領它升級?我想,任何企業都要不斷地創新和進步,包括普通的企業,比如說服裝、紡織,它也在不斷地實現進步和升級,質量在提高、技術水平在提高、生產裝備和工藝在提高,這是我們希望的。
另外,在此過程中,要利用公平的市場競爭來不斷地使新的有競爭力的企業獲得成長,使落后的、節能效果差的、能耗高的、不利于環保的企業淘汰,這要靠市場準入的標準,來不斷地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還有,要采取淘汰落后的措施。這幾年工信部組織在十幾個行業,尤其是在高能耗行業產能過剩淘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是規范市場秩序和整個產業標準,工信部發布了60多個行業的準入標準,主要是從節能、環保、安全、資源利用率以及技術等方面制定了明確的標準,同時采取市場的辦法,把達到標準的企業向市場公布,讓這些企業得到市場的認同。沒有公布的企業由于不達標,在市場銷售、市場信譽方面會造成損失,對它會形成壓力。市場準入標準對推動這些企業產業升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逼迫一些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自我淘汰。這樣一個機制是市場機制的一個最根本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