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四川省農業廳植保站 日期:2015-06-19
根據四川省大春作物品種布局、當前病蟲基數以及未來氣候趨勢,結合歷年病蟲草發生情況等因素,預計2015年全省大春作物病蟲草害整體偏重發生,蟲害重于病害。其中水稻病蟲害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6000萬畝次; 玉米病蟲害中等發生(3級),發生面積2000萬畝次;西藏飛蝗中等發生,局部偏重(3(4)級),發生面積120萬畝;馬鈴薯晚疫病中等發生,局部偏重(3(4)級),發生面積200萬畝;雜草中等發生(3級),發生面積3500萬畝。大春作物病蟲害以水稻螟蟲、稻飛虱、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玉米螟蟲、玉米葉斑病、玉米紋枯病、西藏飛蝗和馬鈴薯晚疫病等為主。大春作物田間雜草以稗草、碎米莎草、陌上菜、空心蓮子草、馬唐、牛筋草、光頭稗、辣子草、鐵莧菜等為主。
一、發生趨勢
(一)水稻病蟲害
水稻螟蟲預計偏重發生,局部大發生(4(5)級),發生面積3300萬畝次。其中二化螟發生3000萬畝次;三化螟發生300萬畝次,近年三化螟在我省的發生呈上升趨勢,重發區域為攀西及川西北、川中部分地區。稻飛虱預計中等發生,川東、川南局部偏重發生(3(4)級),發生面積350萬畝次。稻縱卷葉螟預計中等發生,川東、川南局部偏重(3(4)級),發生面積200萬畝次。
稻瘟病預計中等發生,局部偏重發生(3(4)級),發生面積300萬畝次,重發區域為盆地東北部和盆周局部深丘區。稻曲病預計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300萬畝。水稻紋枯病預計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1000萬畝。
(二)玉米病蟲害
預計中等發生(3級),發生面積2000萬畝次。其中玉米螟蟲預計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650萬畝次;玉米紋枯病預計中等發生(3級),發生面積400萬畝;玉米葉斑病預計中等發生,局部偏重(3(4)級),發生面積400萬畝。
(三)西藏飛蝗
預計中等發生,局部偏重(3(4)級),發生面積120萬畝,金沙江、雅礱江上游局部河谷可能出現高密度點片。
(四)馬鈴薯晚疫病
預計中等發生,攀西地區及盆周山區偏重發生(3(4)級),發生面積200萬畝。
(五)水稻田雜草
預計中等發生(3級),發生面積2000萬畝。成都平原稻區以稗草、碎米莎草、陌上菜、水莧菜為主,局部田塊空心蓮子草、千金子、異型莎草、雙穗雀稗、水綿預計發生較重。盆地丘陵及淺山稻區以稗草、鴨舌草、陌上菜、野慈姑為主,局部田塊空心蓮子草、眼子菜、雙穗雀稗、野荸薺、節節菜預計發生較重。
(六)玉米地雜草
預計中等發生(3級),發生面積1500萬畝。成都平原玉米田以馬唐、碎米莎草、牛筋草、辣子草、凹頭莧、鐵莧菜、通泉草、扁穗莎草為主,局部田塊空心蓮子草、蟣子草、光頭稗預計發生較重。盆地丘陵及淺山玉米田以馬唐、空心蓮子草、辣子草、光頭稗、凹頭莧、藜、鐵莧菜為主,局部田塊刺兒菜、馬蘭、飯苞草、香附子、艾蒿、打碗花預計發生較重。
二、預測依據
(一)病蟲害基數整體偏高
1、螟蟲冬后基數整體高于近年及上年同期。據全省34個縣站冬后調查數據顯示,二化螟、大螟冬后基數高于近年及上年同期,畝平均活蟲數為1895.9頭、283.4頭,分別比近年高22.7%、16.6%,比上年高16.9%、17.1%。三化螟較近年及上年同期偏低,畝平均活蟲數741.6頭,低于近年、上年19.3%、15.5%。
2、水稻二化螟見蛾早,田間卵量、蟲量較大,當前局部田間危害較重。據全省監測站點調查,2015年水稻螟蟲3月下旬至4月上旬各地燈下陸續見蛾,比近年見蛾時間平均提前10天;截至當前平均單燈累計誘蛾292.3頭,比近年同期高6.8%,田間平均畝卵量110.5個,比上年、近年分別高19.2%、14.92%。田間平均活蟲數156頭/百叢,比上年、近年分別高4.7%、3.05%。當前局部地區田間枯鞘率1.48%,是上年、近年同期的2倍和4倍;枯心率0.15%,比上年、近年同期高5.6%和6.5%。
3、稻飛虱燈下見蟲時間早,首遷峰出現時間早。4月 1日,我省在瀘州敘永縣燈下始見白背飛虱,開燈誘蟲2頭,屬全省見蟲早年份,比上年始見期提前13天,比敘永歷年見蟲早26天,至5月7日,累計誘蟲35頭,比歷年高54.94%,比大發生年低5.86%。合江4月6日燈下始見稻飛虱,誘蟲1頭。古藺4月20日出現第一個遷入峰,蟲量156頭,首遷峰出現時間較近年提前20天。4月下旬興文縣秧田蟲量最高達5869頭/畝,平均蟲量1541頭/畝。相鄰貴州、云南兩省燈下見蟲早、峰次較多,一些縣燈下、田間蟲量高于常年,對我省造成蟲源壓力。
4、稻瘟病種子帶菌率高于近年,大面積稻瘟病菌致病力仍較強。據 36個監測站點調查,今年稻瘟病種子帶菌率8.88%,比近年高18.4%。根據省農科院2014年監測全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種以ZB群為優勢種群,出現頻率為61.22%;毒力更強的ZA群小種呈上升趨勢,從1.01%上升至15.82%。毒力頻率范圍為6.67~51.67%,較上年(11.70~74.47%)相對下降,仍處于致病力較強水平。
5、玉米螟蟲始見期偏晚,蛾量、卵量與近年相當。受4月上旬強降溫天氣過程的影響,玉米螟燈下見蛾時間晚于近年;平均燈下蛾量14.83頭,田間平均卵塊密度1.44塊/百株,與近年相當。
6、盆地內馬鈴薯晚疫病發病輕于近年。當前全省馬鈴薯晚疫病平均病株率9.4%、平均病指3.4,分別比近5年均值低34.5%和42.4%。
7、西藏飛蝗殘蝗面積大、殘蝗密度高、越冬基數大、越冬死亡率低。川西高原農區2014年西藏飛蝗殘蝗面積比2013年高16%;平均殘蝗密度6.6頭/畝,略高于近年均值。2015年冬后基數調查,西藏飛蝗平均卵密度23粒/m2,為2012年以來最高;越冬卵死亡率17%,比上年低8.1%。
(二)品種抗性總體不高栽培措施利于病蟲發生
1、作物品種抗性整體水平不高。2014年對我省137個主栽和主推水稻品種稻瘟病抗性跟蹤監測結果表明,超過90%的品種為感病品種,其中葉瘟高感的品種占72.26%,頸瘟高感的品種占85.4%,大面積上感病品種種植面積達51.5%,比近年高16.3%。玉米主栽品種對玉米葉斑病和紋枯病抗性不高??雇硪卟〉鸟R鈴薯品種僅20%左右。
2、部分栽培措施有利病蟲發生。全省旱育秧面積大,分蘗力強、長勢旺,適宜螟蟲、紋枯病、稻瘟病等多種病蟲的發生。稻草覆蓋、免耕有利于螟蟲越冬,增加蟲口基數,省農科院植保所調查免耕加稻草覆蓋田的水稻螟蟲冬后基數較翻耕田高約14倍。玉米春、夏、秋三季種植,二季玉米混栽,橋梁田增加,有利玉米螟等發生為害。
(三)氣象條件對大春作物主要病蟲有利有弊
去冬今春氣候呈現出“冬暖、春不寒”的特點,利于害蟲的越冬孵化,導致當前螟蟲等蟲害的基數偏高。
初夏(5~6月)川西高原北部、盆地東北部降雨量較常年偏多1~2成,省內其余地區降雨量較常年偏少1~2成。全省大部地區較常年均值偏高0.5~1.0℃。盆地內有一般性夏旱發生,其中盆地南部、攀西地區偏重。川西高原雨季開始期較常年偏早約5天,攀西地區雨季開始期較常年偏晚一周左右。天氣條件利于水稻螟蟲、玉米螟蟲、西藏飛蝗等蟲害在全省大部地區的發生,利于盆地東北部水稻稻瘟病發生。盆地南部降雨量偏少,不利于稻飛虱等遷飛性害蟲遷入我省。
盛夏(7~8月)四川盆地東北部地區降水量較常年均值偏多2~4成,盆地西北部、川西高原北部地區降水量較常年均值偏多1~2成,其余地區接近常年略偏少。盆地東北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均值偏低0.5~1.0℃;其余地區氣溫較常年均值偏高0.5~1.0℃。盆地東北部、西北部的降水量偏多,利于穗頸瘟、稻曲病、紋枯病等水稻、玉米中后期病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