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農藥工業網 日期:2015-07-24
7月中旬,全國農技中心在遼寧省沈陽市召開了2015年下半年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會商會。20個玉米主產省(區、市)的測報技術人員和玉米產業體系專家,在總結玉米前期病蟲害發生情況的基礎上,根據目前玉米病蟲害發生基數、玉米耕作栽培方式及品種布局,結合未來氣候趨勢預測等因素綜合分析,對2015年玉米中后期病蟲發生趨勢做出了預測。
預計玉米中后期病蟲害總體為中等發生,發生程度接近常年;7月下旬至8月底為各種病蟲危害盛期。
1.發生種類和面積
玉米中后期病蟲以鉆蛀性、食葉性、刺吸性害蟲和葉部病害為主,其中玉米螟、棉鈴蟲、蚜蟲、大斑病、小斑病、褐斑病和灰斑病發生較為普遍、危害較重;三代粘蟲總體發生平穩,不會出現大面積暴發成災,但仍會在部分地區出現集中為害田塊;葉螨、雙斑螢葉甲、彎孢葉斑病、絲黑穗病、瘤黑粉病、紋枯病、莖腐病、灰斑病等在部分地區造成一定危害。預計全國玉米中后期病蟲害發生9.1億畝次,蟲害6.1億畝次,病害3.0億畝次。
2.發生程度和重點區域
(1)鉆蛀性害蟲。一代玉米螟在東北北部偏重發生;二代玉米螟在吉林、遼寧、內蒙古、天津、山西、新疆等地偏重發生,其他地區偏輕至中等發生;三代玉米螟在河南、安徽、山西、天津偏重發生,華北和黃淮的其他地區中等發生;三、四代棉鈴蟲在安徽、河南、北京、天津等地偏重發生,華北、黃淮和江淮的其他地區偏輕至中等發生。
(2)食葉性害蟲。三代粘蟲在華北、東北、黃淮、西南、西北總體偏輕發生,華北、東北等局部地區會出現高密度點片危害。雙斑螢葉甲在內蒙古、山西、陜西、新疆偏重發生。
(3)刺吸性害蟲。蚜蟲在華北、西北和黃淮等地偏重發生,其他地區中等發生;葉螨在山西、天津、內蒙古偏重發生,在東北、華北其他地區偏輕至中等發生。
(4)病害。大斑病在東北大部偏重發生,華北北部、西北局部中等發生;小斑病在華北、黃淮、西南大部中等發生,其他地區偏輕發生;褐斑病、彎孢葉斑病在東北、黃淮海地區中等發生;灰斑病在西南、東北局部地區中等發生。此外,絲黑穗病、紋枯病、瘤黑粉病、莖腐病等病害在局部地區也將造成一定危害。
(二)預報依據
1.常發性重大病蟲害基數略低于前幾年
二代粘蟲全國見蟲面積3400萬畝,發生面積比上年減少20%,比2012-2013年平均值減少55%,接近2001-2011年平均值。發生較重的有河北、內蒙古、遼寧、山西、安徽等省的局部地塊。防治后各作物田每平方米加權平均殘蟲量0.7頭,比上年偏低60%,是2001年以來的最低值。但近期二代成蟲在東北地區成蟲量顯著高于上年。
各省(區、市)統計一代玉米螟平均百株活蟲量,遼寧、黑龍江、重慶為32-46頭,四川、湖南、江蘇、新疆為10-20頭,其他省份在9頭以下,低于發生較重的前幾年。
大斑病目前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等地進入始盛期,內蒙古西部6月初始見病株,其他大部地區發生期偏晚,發生面積比前2011-2014年平均值減少40%;大部地區病情輕于前3年。內蒙古鄂爾多斯市6月上旬始見病,比上年早10天,發病地塊病株率10%-40%;興安盟發病田塊病株率為75%。吉林東遼縣平均病株率37%,感病品種最高達60%。河北承德縣平均病株率8.5%,最高病株率23%。山西一般發病株率1%-2%,最高5%。
2.玉米品種和種植制度有利于多種病蟲害發生
今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繼續擴大,初步統計超過6億畝,且連年單一種植,抗病蟲品種少,秸稈還田、密植、免耕淺耕、輕簡栽培等耕作栽培技術的推廣,有利于病蟲害發生。同時,玉米生長后期植株高大、田間郁閉、防治難度大,均有利于病蟲害的發生和危害。
3.未來氣象條件對大部地區玉米病蟲發生有利
據預測,夏季全國大部地區氣溫偏高,東北大部和新疆東部及長江中下游降水偏多,有利于玉米螟、粘蟲和病害的發生為害;華北西部、西北東部和黃淮大部降水偏少,有利于蚜蟲、葉螨、棉鈴蟲、雙斑螢葉甲等喜旱性害蟲的發生。且未來20天,華北、黃淮和西南等地降水天氣多、降水量大,有利于三代粘蟲的發生為害。
來源:病蟲害測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