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農藥工業網 日期:2020-11-24
生物農藥概述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生物農藥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深入與發展,對其概念和類別的探討非常廣泛。生物農藥是指利用生物活體(真菌、細菌、昆蟲病毒、轉基因生物、天敵等)或其代謝產物(信息素、生長素、萘乙酸鈉、2,4-D等)針對農業有害生物進行殺滅或抑制的物質。生物農藥包括生物體農藥和生物化學農藥兩類。生物體農藥指用來防除病、蟲、草等有害生物的商品活體生物,如天敵昆蟲、轉基因作物、真菌、細菌、病毒、線蟲、微孢子蟲等;生物化學農藥是指從生物體中分離出的、具有一定化學結構的、對有害生物具有控制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質,該物質若可人工合成,則合成物結構必須與天然物質完全相同(允許所含異構體在比例上的差異),如植物源農藥、昆蟲信息素及抗生素等。
生物農藥具有以下特點:專一性強,活性高;對環境安全;不易產生抗藥性;對非靶標生物相對安全;開發利用途徑多;作用機理不同于常規農藥;種類繁多,研發的選擇余地大。當然,生物農藥也表現出作用速度較慢、開發成本較高、在自然環境下不穩定等劣勢。
生物農藥的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其實驗室研究起步于19世紀。1920年,以蘇云金芽孢桿菌作為主要成分的生物農藥首次投入商業化使用,并于1961年在美國被正式注冊為生物農藥。2000年,國際生物農藥產業聯盟(BPIA)成立,率先為生物農藥制定了行業標準。
隨著農藥技術的發展,生物農藥的研究已進入生物分子學層面,多學科融合發展為生物農藥提供了技術支撐,使其已成為全球農藥產業的發展重點,其市場規模以13.9%的年復合增長率持續高速增長。某些品種,例如井岡霉素、赤霉酸、阿維菌素、蘇云金桿菌等的年產值已超過1億元。苦參堿、氨基寡糖素、殼寡糖和蕓苔素內酯等產品發展迅猛,市場份額逐年擴大。印楝素、魚藤酮、白僵菌、綠僵菌、木霉菌等推廣應用效果良好。害蟲天敵的生產與利用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例如赤眼蜂的年繁蜂量100億頭左右,應用面積133.3萬公頃以上,中國成為全球赤眼蜂應用面積最大的國家。從2014年開始,我國政府在部分地區開展了低毒低殘留農藥示范補貼試點,鼓勵農民使用生物農藥,極大地推動了生物農藥的應用。
我國生物農藥行業規模變化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近年來我國生物農藥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銷售利潤率情況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2014年至2016年,我國生物農藥行業規模逐漸擴大,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穩步增長,對應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持續增加。2017年我國實施新的農藥行業管理法規政策、市場供需結構轉變、行業資源整合優化、環保安監升級,國內市場表現出較大的變化,導致我國生物農藥行業在2017年和2018年呈現下降趨勢。2019年逐漸恢復,尤其是規模以上企業利潤總額已經恢復至2017年水平,與此同時,生物農藥行業的銷售利潤率達到近年最高點。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化學農藥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銷售利潤率情況如下: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到,規模以上企業,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的市場占比約為1/7。我國主要的農藥市場仍然是化學農藥市場,但生物農藥的利潤增長率有超過化學農藥的趨勢,后續前景看好。
我國生物農藥存在問題與展望
盡管我國生物農藥發展迅速,然而在其研發、應用及管理中仍存在一些問題:(1)研發投入較少,導致生物農藥新產品種類少;(2)產品評估及產品質量標準尚不夠嚴謹,限制了新產品研發速度;(3)在產業化及應用中,工藝技術落后、產率低、生產周期長、劑型較少、施藥技術落后等問題限制了生物農藥新產品的推廣應用;(4)相關法律的缺失、政策保障缺乏以及侵權等是生物農藥管理中存在的嚴重問題。
隨著我國“農產品安全和環境安全”戰略的穩步推進,IPP理論(綜合農業生產與保護)日益受到重視,而生物農藥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投入品,在IPP理論的實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解決上述生物農藥產業瓶頸和重大發展難題的基礎上,生物農藥產業必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