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中國農網 日期:2021-02-26
作者:張傳紅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
近年來,中國在積極推動本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不斷做出中非綠色合作的新承諾,力爭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中非綠色農業合作是中國建立面向全球可持續發展伙伴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與非洲攜手合作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路徑。目前,中非綠色農業合作雖已初見成效,已經逐漸呈現出多元主體參與的良好態勢。隨著中非綠色農業合作進入新的戰略機遇期,如何進一步調動不同參與主體的積極性,通過中非綠色農業合作促進非洲農業發展和綠色轉型,是增強中非綠色農業合作效果的必經之路。
中非農業綠色合作進入戰略機遇期
非洲農業資源豐富,是非洲重要的產業,農業綠色轉型對非洲意義重大。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最新數據,2018年非洲農業總產值占GDP的15.8%,高出全球平均水平11.6個百分點。農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49%。氣候變化對非洲農業發展影響巨大。基礎設施薄弱、貧困及治理問題導致非洲在應對氣候變化威脅時最為脆弱。據預測,在本世紀內如果溫度持續升高1.5-40C,到2100年非洲農業的產量將會減少50%,農業產值將會減少90%。厄爾尼諾現象會延長非洲干旱或洪災,酸雨會造成非洲可耕地面積的大規模減少。海水溫度變化也會影響非洲漁業,如果沒有適當的干預措施,非洲的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將會因氣候變化進一步惡化。
自2006年以來,非洲開始重視氣候變化問題,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行動的積極參與者。2006年非盟第八次會議頒布《非洲氣候變化行動計劃》,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非洲發展戰略。此后,非洲一直積極支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2063年議程》將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列為實現非洲經濟轉型的重要目標,如何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探索非洲農業發展路徑成為非洲各國政府的重要任務。
但非洲的綠色轉型問題不能靠非洲自己解決。盡管非洲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但非洲產生的碳排放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非常低。根據最新數據,2019年非洲國家的人均碳排放量不足1噸,而發達國家的人均排放量超過10噸。除了公平問題,大部分非洲國家也缺乏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技術能力。近年來,盡管發達國家對非洲綠色轉型的投入不斷增加,但對農業綠色轉型的投入非常缺乏。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排放大國,中國有責任和愿望幫助非洲實現農業綠色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不斷通過提供農業援助、鼓勵農業投資等方式積極幫助非洲實現糧食安全和農業現代化。2015年中國正式將“綠色”這一概念納入中非農業合作,承諾支持非洲增強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能力,支持非洲實施100個清潔能源和野生動植物保護項目、環境友好型農業項目和智慧型城市建設項目。2018年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國宣布為非洲實施“50個綠色發展和生態環保援助項目”,并承諾將“一帶一路”建設同落實非洲聯盟《2063年議程》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以及非洲各國發展戰略進行對接,為促進非洲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2021年1月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進一步強調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是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的重要方向,重申了聚焦發展、改善民生的政策主張,并做出加大對農業、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投入。今年年初王毅部長在訪問非洲五國時又進一步強調中非農業合作和環保合作列為中非合作提質升級的重要內容,與非洲共同打造“豐收非洲”和“綠色非洲”。這說明中非綠色農業合作進入了一個非常難得的戰略機遇期。
多元主體積極參與中非綠色農業合作
總結過去十多年來中非綠色農業合作的成功經驗,多元主體(政府、企業、科研機構、民間組織等)參與是中非綠色農業合作的重要特征,為中非綠色農業合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政府在中非綠色農業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中國政府通過援建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外派農業專家、為非洲來華留學生提供獎學金等模式積極在非洲推廣綠色農業技術,培訓農業人才。2011年以來,中國援建非洲農業示范中心一直致力于將中國的綠色農業技術傳遞到非洲。如中國-盧旺達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推廣的菌草種植技術,將菌草同果樹、玉米和大豆等當地傳統作物進行間作和套種,幫助當地人解決健康食品來源和生計問題。中心的中方專家還專門設計了還用“以草代木”的創新模式,消除了以往菌類生長對木材依賴而導致的林業破壞,從根本上解決了栽培蘑菇等食藥用菌類需大量砍樹的“菌林矛盾”。后來該技術被推廣到非洲其他國家,得到了當地人民和政府的高度評價。2014年,中國莫桑比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在莫方的要求下,將中國的沼氣池技術推廣到該國進行示范。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上,習中方承諾為非洲提供5萬個中國政府獎學金名額、5萬個研修培訓名額,邀請2000名非洲青年來華交流,農業人才成為中非人才交流的重要內容。
企業成為中非綠色農業合作的中堅力量。一系列的中國農業企業通過大規模的農業投資、與小農戶合作、培育育種基地等不同方式,開展中非農業合作。不僅擴大了當地耕種面積,提高了當地糧食產量,還傳播了綠色種植技術。如創建于2011年7月的莫桑比克萬寶農業園堅持使用當地水稻品種,加入中國的水稻種植技術,在不使用農藥和化肥的情況下,將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大大提高。在企業面臨自身經驗困難的情況下,堅持向當地小農戶傳授水稻種植技術。目前,多家企業共同參與成為本項目可持續經營和發展的一大特色。
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中非綠色農業合作。如國際竹藤組織就利用非洲有利的氣候條件,以及竹子能夠減緩土壤侵蝕、緩解氣候壓力,可修復已經受損的生態系統的優勢,在非洲建立了“中非竹子中心”,全面提高非洲國家竹子種植、加工、科研和管理水平,培訓技術人員,幫助非洲開發竹藤產業。該組織還專門成立了中非區域辦公室,開展了上百場培訓,為非洲地區培育人才超過5000人。竹子引入當地后,竹子從種植到產出成品每個環節在當地都挖掘出了巨大的價值,當地竹產業的經濟活動日漸活躍,大大改善了當地的生活水平。
科研機構的加入為中非綠色農業合作注入創新活力。如中國農業大學李小云教授團隊自2009年以來在坦桑尼亞推廣的勞動密集性玉米種植技術幫助當地小農戶在不增加額外投入(如農藥、化肥的使用等)的情況下大大提高了玉米產量,為幫助小農戶實現糧食安全和減貧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該技術已經被納入坦桑尼亞農業推廣系統,得到大范圍推廣應用。2018年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與非洲“綠色長城”組織方簽訂協議,中方在土壤修復升級、農林牧系統的發展強化、地理信息和預警監測系統建設、可持續土地管理和綠色經濟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幫助非洲“綠色長城”建設。該項目為促進非洲相關國家投身非洲地區荒漠化的防治,提升當地的經濟水平,為當地年輕人提供較穩定的收入來源,穩定當地的社會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同主體合作助推中非綠色農業合作成為新潮流。2019年成立的中非綠色農業發展研究中心就是由企業主導,多家科研機構共同參與、通過搭建對非農業合作綜合服務平臺和中非農業合作“智庫”,以協助非洲國家農業產業開發的形式服務和助力中非綠色農業合作。由教育部留學基金委、世界銀行、蓋茨基金會共同資助的中國農業大學中非科技小院專項留學生項目就將中國傳統農耕文化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理念貫穿到碩士留學生培養的各個環節,教授學生在學習中國綠色農業發展模式的同時,鼓勵他們將綠色發展理念用于解決非洲農業生產的一線問題。
多元主體參與有助于克服合作瓶頸
盡管中非綠色農業合作已經初見成效,既有專業機構的技術支持,也有非洲當地發展戰略對接,多項綠色農業合作項目在政府、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的積極參與下順利推進。但中非綠色農業合作還面臨很多挑戰,多元主體參與有助于克服合作瓶頸,促進合作有效性。
首先,在中非雙方政府政策和財力支持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如何幫助非洲農業繞過高污染、高消耗的發展階段,實現具有高附加值的綠色農業轉型,需要多元主體的積極參與。從中方來看,目前關于中非綠色農業的倡導多于實踐,企業、科研機構及民間組織的參與可以更快的推動項目落地實施。從非方來看,與中國從事農產品貿易的企業合作可能是非洲實現農業綠色轉型的一條捷徑。目前,非洲農業整體的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較低,本身就具有綠色農業的特征。在保持非洲農業生產模式不改變的情況下,將非洲的綠色農產品直接推向國際市場,可能會大大提高非洲農業的附加值。
其次,多元主體,尤其非洲相關機構和部門的參與,有利于開發適合非洲農業發展的綠色農業技術。我國雖然多年來一直進行綠色農業發展的積極探索,但綠色農業發展總體水平偏低,追求增產增收的農業傳統依然存在,綠色農業在中國的普及率還比較低下。比較成功的循環農業或高附加值的高標準綠色農業生產成本偏高,市場狹小,不利于在非洲推廣。非洲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需要開拓一條適合非洲的獨特道路,而不是照搬中國綠色農業發展模式,非洲本土機構的參與中非綠色農業合作,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推動非洲農業的綠色轉型不能只依靠農業技術,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是實現非洲農業綠色轉型的關鍵。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最新數據,2018年非洲配備灌溉設施的土地僅占總土地面積的1.4%,低于全球平均水平5.6個百分點。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企業加入,不僅會幫助非洲改變農業基礎設施落后的狀況,也會為中非綠色農業合作注入資本和活力,大大助力非洲農業的綠色轉型。中鐵二十局等傳統基建公司加入莫桑比克的萬寶水稻種植項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最后,推動綠色發展離不開非洲人的支持。當地人是否樂于接受新的農業發展模式,既需要技術推廣專家的專業細致的工作,也需要項目效果的有效展示,更離不開中非教育機構的系統性培養。如中國農業專家在莫桑比克傳授西紅柿搭架技術時,當地農民卻認為干預作物的自然生長違背上帝的旨意,農業專家通過對比實驗,展示出明顯的產量和質量差異后農戶才開始接受這種技術。中國援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除了將傳遞中國農業技術外,也逐漸成為非洲農業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與國際組織及其他國際伙伴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如何動員多元主體參與提升合作效果
在中非綠色農業合作進入新的戰略機遇期的大背景下,中非雙方政府及各項目資助方需要在不斷完善制度框架的基礎上,更好的動員多元主體參與合作,探討不同的合作模式,提升合作效果。具體可以做出以下三個方面的努力:
首先,雙方政府要強化中非綠色農業合作的頂層設計,加大綠色農業資金、人才支持。中非綠色農業合作是幫助非洲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將非洲農業與全球農業價值鏈對接,發揮非洲資源和環境優勢,減少氣候變化影響等具有重要的意義。綠色農業合作技術含量高,前期投入大,完全交給私營部門或社會組織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動力不足。因此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大對中非綠色農業合作的資金支持,增強對中非綠色農業合作人才培養力度,并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政策和具體規劃,調動企業、科研機構、非政府組織參與的積極性,逐漸形成政府統籌、院校探索、企業推動、多元主體參與的合作機制。
其次,要動員不同參與主體對接非洲當地利益相關群體,提高綠色農業技術在非洲的適用性。在非洲推廣綠色農業技術時,一定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本土知識,結合非洲本土現狀有序加以推廣。一方面要依托中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及合作農場等的軟硬件優勢,對綠色農業技術在非洲的適用性進行實驗、示范后,再謹慎推廣。另一方面要加強與非洲當地科研機構、地方政府、非政府組織、農民合作社甚至個體小農戶等不同利益相關者的溝通與交流,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充分動員本土參與資源,調動當地的積極性。重視和尊重本土農業知識,結合中國先進的農業技術,可以更快的探索出適合非洲本土的農業技術,提高合作成效。如中地海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尼日利亞探索的“水稻耙地覆蓋直播技術“就在充分吸收了當地農民水稻種植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專家的先進技術,成功解決了水稻生長被雜草遏制大幅度減產的問題。該公司的農業專家還通過觀察布基納法索本土農民的種植方式,還探索出了依靠減緩風速來提高谷子抗倒伏能力的谷子種植技術。
再次,充分支持中非綠色農業合作項目的實施主體與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開展三方合作。與中國相比,發達國家的援助機構及國際組織具有更豐富的非洲開展農業合作項目的經驗。通過開展三方合作,中國可以從他們身上獲得更好的溝通技巧和先進的項目管理經驗,也有利于提升中國援助項目的透明度,擴大中非合作項目的國際影響。如中國莫桑比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與蓋茨基金會的合作為促進中莫雙方的有效交流和項目的規范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之,隨著非洲人口的快速增長,非洲農業發展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壓力會越來越大。綠色農業應該是非洲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更有效的動員多元主體參與中非綠色農業合作,不僅為幫助非洲實現糧食安全和營養健康、在全球范圍內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做出貢獻,而且通過在全球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儲備綠色發展人才,為今后中國在國際發展合作實踐及國際治理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提供了可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