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中國化工報 日期:2021-04-15
不少人認為,目前“碳達峰”“碳中和”還處于政府部門密集籌劃、資本市場熱炒概念、相關企業等待觀望的階段;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第一批試行行業也沒有石油和化工,這讓不少化企認為“雙碳”距離自己還很遙遠。這種想法必須警醒。
其一,政策信號已經日益明確。上月中旬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強調,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要堅持全國統籌,強化頂層設計,發揮制度優勢,壓實各方責任,根據各地實際分類施策;要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強化科技和制度創新,深化能源和相關領域改革,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這無疑為“雙碳”相關政策的實施裝上了“助推器”。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和部分省份正在對此制定實施方案。其中,山東省提出與新舊動能轉換統重大工程協同推進,爭取率先實現“雙碳”落地。
其二,“碳”要素早已制約行業發展。當前,化工企業發展受限于項目用地、用能、用煤、用水、用電和環境容量、物流運輸等資源要素。其中最為迫切的,可以說還是用煤指標。煤炭,一方面是化工的重要原料,另一方面卻貼著“高碳”標簽。即便目前“雙碳”相關政策還未落地,但高碳帶來的減排壓力其實一直在制約化工行業發展。山東一家知名煤化工企業就曾表示,潔凈煤氣化和合成氣深加工是他們的最大優勢,但省里大力壓減煤炭消費,停止審批涉煤項目,導致生產用氣面臨巨大缺口。
筆者認為,在這種緊迫情況下,化工企業應未雨綢繆、積極應對,著眼于產品高端化、資源集約化,加大技術投入,進一步優化發展結構,主動推進減排降碳、提質增效,擁抱“碳達峰”“碳中和”的落地實施。
一是高點定位、高端延展。堅持市場引領、創新驅動,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及綠色生態投入,推進新一代清潔高效可循環生產工藝、節能減碳及二氧化碳循環利用技術的探索與應用,推動產品向下游延伸、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二是集聚資源、集約高效。著眼環境友好、綠色低碳,在不大量增加煤炭消耗指標的情況下,減產能耗高、附加值較低的產品,集中資源發展國家鼓勵、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端精細化工產品。同時繼續淘汰落后產能,嚴抓全過程節能管理,大力實施技術升級改造,全面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煤炭轉化率。
三是優化布局、優中向好。統籌存量優化、增量升級,協同所在化工園區或所屬化工集群,建鏈、強鏈、擴鏈、延鏈,實現鏈條化發展、集群化布局、園區化生產、一體化運營,將企業做優做強、做精做細,進一步提升行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