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世界農化網 日期:2021-06-29
這場干旱嚴重影響了咖啡、玉米、大豆、甘蔗等作物的產量,或將威脅巴西國民的糧食安全。據巴西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只有不到一半的國民能持續獲得充足的食物,約有1,900萬人將面臨饑餓。
電價和糧價上漲使得該國還因此面臨嚴重的通脹壓力。為了抑制通脹,巴西央行上調基準貸款利率75個基點至4.25%,這是年內的第三次加息。
專家指出,此次大旱或與日益嚴重的亞馬遜森林砍伐有關。市場擔憂的是,作為“世界糧倉”,巴西的這場干旱一旦持續,或將引發全球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進而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
百年一遇大旱襲擊,巴西面臨缺水缺電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遭遇疫情沖擊之后,巴西又遇上了百年一遇的干旱。
此前,巴西政府拉響水資源緊缺警報,將其歸類為“嚴重”類別,這是巴西自1910年以來首次觸發此類警報,巴西正在面臨91年來最嚴重的干旱。
目前巴西仍屬雨季,但巴拉那河流域的蓄水量已經捉襟見肘。該流域很多水庫蓄水量不足正常水量的50%,上游部分水庫甚至僅有10%的蓄水量,幾近干涸。7月過后,巴西各地將進入旱季,屆時該國的缺水壓力將更大。
巴西農業部氣象監測局發布的最新緊急干旱警報,預計2021年6月至9月巴西五個州的降雨可能仍然稀少。
由于水力發電占巴西總發電量的65%左右,大旱導致巴西的水力發電量急劇下降,迫使人們轉向更昂貴的火電,統計顯示,今年巴西企業和消費者的電價最高上漲了40%。
近年來,巴西的農業飛速發展,已經成為了該國的經濟支柱,農業約占巴西GDP的30%,目前巴西是世界上糖、咖啡、大豆、橙子的最大供應國,玉米、煙草、多種豆類和熱帶水果產量均占世界前三。
一旦干旱持續下去,將使得當地的農作物大幅減產,甚至將威脅巴西國民的糧食安全。據巴西研究機構數據顯示,只有不到一半的國民能持續獲得充足的食物,有1,900萬人(占巴西總人口的9%)將面臨饑餓。
專家:亞馬遜雨林砍伐是旱災主因
據央視新聞報道,這次出現旱情的5個州,集中在巴西東南部和中西部,屬于巴拉那河流域。這里是巴西農業和水電生產的核心區域,也是該國人口最集中的地帶。巴西國家氣象機構認為,拉尼娜現象導致巴西東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影響正常降雨,是本次旱災的最直接原因。
不過,很多研究人員也將問題指向日益嚴重的亞馬遜雨林砍伐。素有“地球之肺”美譽的亞馬遜雨林對整個南美洲大陸的氣候、水文調節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過去十多年的氣象數據顯示,森林覆蓋減少導致整個亞馬遜雨林地區呈現出更加干燥、少雨的趨勢,森林火災更加頻繁,這也削弱了雨林對周圍地區的氣候調節功能。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巴西分部的氣候活動家Marcelo Laterman表示,2020年,亞馬遜森林砍伐面積飆升至十多年來的最高水平,這與干旱直接相關,因為森林的水循環系統在南美洲的降雨分配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20年以來,巴西一直在大面積砍伐森林,拓寬耕地面積,當地的耕地面積以每年1.84%的速度遞增,從3,440萬公頃擴大到現在的4,950萬公頃,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巴西從一個糧食進口國轉變為世界糧倉。
據中新網報道,據一項名為“安第斯亞馬遜”的監測項目估計,2020年亞馬遜雨林損失的原始森林超過200萬公頃,砍伐的主要目的在于開辟牧場。世界自然基金會警告說,亞馬遜地區森林覆蓋率已從原來的80%減少到58%,導致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帶來水土流失、暴雨、旱災、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環境問題。
研究人員指出,當降雨量低于某個臨界值,雨林就會失去從火災等破壞中復原的能力,成為更干燥的生態系統。森林萎縮又會進一步減少降雨,導致干旱和更多的火災,從而進入惡性循環。
全球農產品價格又要飆?
據央視新聞報道,巴西是世界上糖、咖啡、大豆、橙子的最大供應國,玉米、煙草、多種豆類和熱帶水果產量均占世界前三。
有分析人士指出,近些年巴西咖啡產量持續下滑,星巴克咖啡在美國的平均價格已經比4年前上漲了17%。看今年的情況,可能星巴克又要漲價了。
作為“世界糧倉”,巴西的干旱顯然不是一國的不幸,引發的糧食價格上漲,已經在全球產生了波瀾。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份以來,“食品價格指數”平均為127.1,環比上升了4.8%,同比增長率高達40%,這就意味著食品價格指數已經連續上行了12個月,攀升至近10年來的最高水平。
其實從4月開始,巴西長期干旱就已經加劇引發市場對甘蔗、大豆、玉米、咖啡減產的擔憂,已經對全球產業鏈造成了價格沖擊。
目前,中國玉米價格大幅上漲,甚至超過了歷史最高位1.5元/斤。自4月以來,國際ICE原糖主力合約價格從14.67美分/磅上漲至18.25美分/磅,最大漲幅24%。
受咖啡產地之一巴西干旱的影響,2021年開年以來,美國洲際交易所統計的主力合約咖啡價格已經上漲了逾20%,尤其近期的漲勢格外明顯,今年5月平均價格更是上漲10.4%至134.78美分/磅。
中國較為依賴大豆進口,或受到輸入性通脹影響
近13年來,中國一直是巴西農產品的最大購買國。在2020年疫情和全球貿易低迷的形勢下,中國與巴西的農產品貿易仍逆勢增長。巴西對中國農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近10%,達到340億美元,相當于巴西對歐盟、美國、阿根廷、日本、韓國這五大市場農產品出口的總和,更是占巴西農產品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占對中國出口總額的50%。
其中,中國大豆對進口依賴程度較大,超過80%的大豆都依賴進口。據國家農業農村部披露的數據顯示,2020年累計進口大豆數量達到10,033萬噸,首次超過1億噸,占全球大豆貿易量的60%。
而中國大豆主要從巴西、美國、阿根廷進口,占總進口量的95%左右。據中國海關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5月,中國從巴西進口的大豆數量達到923萬噸,相比4月激增82%。
美國農業部近日預計,中國對大豆和豆制品的強勁需求將促使美國2021財年的大豆出口量同比增長5%,達到創紀錄的289億美元。
中誠信國際主權分析師王家璐則表示,如果干旱持續下去,巴西大豆可能出現供應短缺,導致國際市場供需失衡。而中國較為依賴大豆進口,或受到輸入性通脹影響。且大豆作為大宗商品也有一定的金融屬性,期貨等金融市場或放大價格波動,短期內造成通脹水平上漲。
“不過,大豆在中國CPI、PPI中的比重相對不高,隨著中國對大宗商品的預期管理加強,目前中國通脹壓力相對可控,巴西干旱導致的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對中國物價水平影響或偏向短期。”
與此同時,一些利好因素一定程度上能夠對沖中國對巴西大豆的進口高度依賴。
周志偉告訴記者,首先,如若中美貿易談判進展順利,美國對華大豆出口有可能進一步回升;其次,中國大豆進口來源逐漸多元化,從阿根廷、烏拉圭、俄羅斯、烏克蘭、莫桑比克等其他國家進口大豆。
新型“大流行”對世界影響幾何?
除了巴西,美國、中國臺灣地區也已經紛紛中招,近期美國大旱更是屢次登上新聞頭條。
美國干旱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全美目前約有40%的地區正在經歷干旱。而在美國西部,約有88%的地區處于干旱之中,部分地區甚至達到了“異常干旱”的程度。
愈演愈烈的干旱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風險。聯合國已經警告稱,干旱和水資源短缺的影響力與新冠肺炎大流行相當,隨著全球氣溫升高,風險正迅速增加。聯合國負責減少災害風險的特別代表水鳥真美6月17日在發布干旱報告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稱:“干旱將成為下一個大流行,而且沒有疫苗可以治愈。”在高排放情景下,聯合國預計本世紀約有130個國家可能會面臨更大干旱風險。
農業生產無疑是旱災的最大受害者。截至今年5月,全球糧價已經同比上漲超40%,美國、巴西等重要糧食生產國面臨百年甚至千年難遇的干旱天氣,讓全球糧價雪上加霜,可能進一步推升CPI。干旱持續也讓畜牧業變得無利可圖,以美國西部為例,當地農業和畜牧業約90%依賴地下水和地表水。
歐盟未來近半數農產品進口也將受到氣候變化影響。英國《自然.通訊》雜志近日發表的一項環境學研究指出,歐盟未來超過44%的農產品進口,包括咖啡、可可和大豆,到2050年將嚴重受到氣候變化導致的干旱侵害。
鯨平臺智庫專家、新方德科技投資總監張竹然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今年以來,旱災其實早就在各國出現,尤其是西半球,美國、巴西等國均深受其害。從去年5月開始,‘聰明的資金’早已開始布局糧食,包括大豆、玉米等農作物在內的糧食飛漲,中國、美國都出現了糧價大規模飆升。作為動物蛋白,豬肉的價格也曾出現一輪飛漲。”
張竹然同時還提醒,“從目前來看,旱災的對糧食價格的影響不宜過分夸大,近期豬肉價格開始暴跌,預計大豆、玉米的高價中長期看難以維持。旱災的影響已經提前顯現在價格里,短期糧價的高企并不代表中長期仍然會繼續維持高位。”
值得注意的,干旱甚至讓一些意想不到的行業也遭受打擊,加劇了芯片荒問題。中國臺灣地區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干旱之年,但半導體工廠卻需要大量的水來保證芯片生產過程,這讓全球工業,特別是汽車業繃緊神經。
作為世界最大芯片代工廠,臺積電每天需要用掉156,000噸水。面對目前的干旱缺水問題,臺積電啟動了廢水處理廠建設計劃,在等候工廠完工的同時則在使用水車來暫時補給。
展望未來,全球仍將面臨巨大挑戰。聯合國預計非洲大部分地區、中美洲和南美洲、中亞、澳大利亞南部、歐洲南部、墨西哥和美國的干旱將更加頻繁和嚴重。
今年的酷暑尚未結束,隨著溫度計上的數字不斷升高,全球各地還將迎來更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