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世界農化網 日期:2021-08-23
美國農業部(USDA)8月份供需預測報告,全球第一大小麥出口國俄羅斯產出下降15%,全球第二大小麥出口國美國春小麥收成同比下降41%,創33年來的最低產量,而全球第三大小麥出口國加拿大小麥產出將大幅下降24%。
在減產因素推動下,國際谷物理事會(IGC)的數據顯示,今年小麥出口價格上漲了46%,而聯合國糧農組織也表示,全球食品價格已經漲至10年來最高點。面包在內的主食價格出現了上漲。
上周五,美國小麥期貨主力合約價格8月13日一度突破780美分/蒲式耳,創2013年2月以來新高。巴黎小麥期貨價格上周累計上漲近10%,達到201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國內小麥市場,進入8月份之后,也出現穩中上漲行情。“現在二等以上新產普麥收購價1.3元/斤。”河北一家大型糧庫負責人表示。不過,從夏糧生產方面來看,我國夏糧豐收已成定局,而且國內儲備規模進一步擴大,國家調控價格能力進一步增強。
8月1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介紹,數據顯示,河南省農作物受災面積1600多萬畝,總體上,對全國糧食生產影響有限。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國家糧食儲備充裕,收儲調運能力增強,糧食產供儲加銷體系日益完善,市場供給是有保障的,糧食價格不會因此次暴雨災害出現大幅上漲。目前,河南受災地區糧油肉等農副食品貨源充足、價格平穩,局部地區不易儲存運輸的鮮菜特別是葉類菜價格小幅上漲,但漲幅均在正常波動范圍內。
全球小麥主產國紛紛減產
美國農業部(USDA)周四的月報大幅下調了全球小麥庫存預估,從而引發了市場擔憂情緒,美國小麥期貨主力合約價格8月13日一度突破780美分/蒲式耳,創2013年2月以來新高。巴黎小麥期貨價格本周累計上漲近10%,達到201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全球小麥主產國--俄羅斯、美國和加拿大都遭遇了極端干旱天氣的沖擊。其中,全球最大小麥出口國俄羅斯,經供需報告預測,料收割小麥7250萬噸,遠低于上月預估的8500萬噸。由于嚴重干旱天氣,俄羅斯農業咨詢機構SovEcon表示,由于播種減少,預計冬小麥產量較低,將該國冬小麥面積減少了7.7%,至1560萬公頃。普氏分析公司將其對俄羅斯冬小麥產量的預測下調了9%,至5760萬噸。而美國農業部將俄羅斯小麥產出預估大幅削減15%。
作為全球第二大小麥出口國,美國農業部8月供需報告顯示,美國2021/22年度小麥產量預估為16.97億蒲式耳,7月報告預估為17.46億蒲式耳。而美國農業部此前表示,美國春小麥收成預計將比一年前下降41%,創33年來的最低產量。而春小麥通常占美國小麥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加拿大的春小麥產量預計在1600萬到2000萬噸之間,遠遠低于去年的2580萬噸。美國農業部預估加拿大小麥產出將大幅削減24%,預測加拿大小麥產量為2400萬噸,低于7月預估的3150萬噸。
顯然,全球小麥市場正面臨供應短缺的威脅。法國戰略谷物公司稱,由于北美和俄羅斯等主要小麥出口國的產量顯著減少,加上哈薩克斯坦和土耳其的產量額外受損,歐盟天氣多雨導致小麥和大麥的產量前景顯著變差,全球谷物供應前景可能面臨巨變。這很可能提振小麥價格走高,尤其是高蛋白品種的小麥,而小麥的需求可能需要轉移到其他谷物,特別是玉米。
國際谷物理事會(IGC)的數據顯示,今年小麥出口價格上漲了46%,而聯合國糧農組織也表示,全球食品價格已經漲至10年來最高點。小麥是面包等主要食品的原料,受小麥大幅減產及價格大漲影響,美國食品加工、烘焙類企業紛紛提價轉嫁消費者。
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至今年5月,面包平均價格為每磅1.50美元,年內已上漲11%,并在醞釀年內第二次漲價。此外,美國春小麥短缺還造成價格溢出效應,肉蛋奶、咖啡、橙汁等居民大宗消費品均有不同程度上漲;加拿大預計到2021年底面包價格上漲6.5%。
國內儲備規模進一步擴大
國內小麥情況如何?從夏糧生產方面來看,我國夏糧豐收已成定局。7月14日,國家統計局公布全國夏糧生產數據,2021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5億噸,比2020年增加296.7萬噸,增長2.1%;全國夏糧單產367.7公斤每畝,比2020年增加3.8公斤每畝,增長1.1%,連續3年增長。其中,小麥單產390.9公斤每畝,比2020年增加4.2公斤每畝,增長1.1%。
在夏糧收購進度上,從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統計數據來看,截至7月25日,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4004.3萬噸,我國夏糧收購工作已經過半。有統計顯示,2019年底我國小麥庫存量已達1.52億噸。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以來的大宗糧食作物價格的上漲,使得中儲糧在市場調控方面壓力有所上升。根據相關規劃,中儲糧今年開始在全國計劃新建120個項目、增加倉容1085萬噸,意味著國家將加大政策性糧食的儲備規模,以應對市場價格的異動。
與此同時,多數糧食主產省也紛紛提出了擴大儲備的意見。以河南為例,該省在今年5月下旬就發布了《關于建立糧食加工企業社會責任儲備的指導意見(試行)》的征求意見稿,原則上要求日處理小麥、稻谷能力達到500噸以上的面粉、大米加工企業均應建立社會責任儲備。
在價格方面,進入8月份,受新冠疫情在部分地區出現反復及前期暴雨內澇等因素影響,沉寂了一個月的小麥價格出現穩中上漲行情。市場監測顯示,當前主產區制粉企業新產普麥主流進廠價為2530~2590元/噸,一周內上漲了20~40元/噸,華北局部高點價格再度接近2600元/噸的位置。
“現在二等以上新產普麥收購價1.3元/斤。”河北一家大型糧庫負責人表示,目前,糧食加工企業開機率提高,加之前期部分地區暴雨內澇影響,面粉廠家為吸引糧源,紛紛上調小麥收購價格。當前部分糧庫開啟了新一輪的補庫活動,特別是河南,有消息稱,僅中儲糧河南分公司就計劃增加儲備70-100萬噸小麥。
海外糧商大賺特賺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是糧食進口大國,也是小麥消費大國,我國小麥常年消費量在1.3億噸左右。根據國家海關總署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月至7月,我國進口糧食9917.5萬噸,與2020年1月至7月進口量7230.2萬噸相比,同比增長37.2%。進口金額達到37.2億元,同比增長51.3%。
全球小麥減產對我國是否構成沖擊?從小麥進口方面來看,小麥進口數量有限且產地分散。據國家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近幾年我國每年的糧食進口量都超過了1億噸,進口糧食主要包含大豆、玉米、雜糧和小部分小麥、稻谷。從1月至7月的進口量來看,大豆和玉米占進口糧食總量80%,20%為薯類、雜糧、小麥、稻谷。中國糧食信息網發布消息,預計我國2021年全年進口小麥為700萬噸,小麥來源地分別為歐盟、美國和立陶宛等。
顯然,龐大的糧食進口對國內的糧食供應起到了積極的補充作用。國內糧食價格在年初的大幅上漲之后,近段時間已經出現明顯回落態勢。特別是玉米價格回落,為穩定國內整體糧食價格波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球糧食價格的上漲,為全球糧商帶來了豐厚的利潤。據最新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單顯示,我國中糧2020年營收769億美元,位居全球跨國糧商營收首位,美國ADM以17.7億美元位居全球跨國糧商凈利潤首位。而美國嘉吉(Cargill)為私人控股公司,因此并未參與世界500強排名。但該公司最新財年數據披露,2020年凈利潤達到近50億美元,創下公司156年歷史上最高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