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世界農化網 日期:2022-12-26
2022年12月6日,聯合國糧農組織舉行了慶祝″2023國際小米年″的啟動大會。其意在全球大背景下,挖掘小米作為營養食品的巨大潛力。從生態的角度來說,小米對土壤條件具有強適應性,不會嚴重消耗土壤養分,并且可以在干旱地區覆蓋裸露的土壤,以減輕土壤退化的程度。因此,對小米的開發有利于緩解全球部分貧困地區的饑荒問題,從而促進弱勢群體的糧食安全與營養。
小米是谷子脫殼的產物,谷子起源于中國,栽培歷史已有8700多年。谷子具有生育期短、適應性廣、耐干旱、耐貧瘠、易儲存等特點,曾長期是中國北方的主要糧食作物。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種植面積的逐漸萎縮(由解放初期的1000萬公頃下降為目前130萬公頃左右),谷子由主要糧食作物變為雜糧作物,小米也從主糧變成了雜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稻米、小麥等大宗作物單產的提高和栽培的輕簡化;另一方面是谷子本身栽培繁雜和市場需求的不足;同時也有小米本身的問題,如質地較硬,口感劣于精米和白面。
那么全球的小米種植與生產形勢是怎樣的呢?
2021年小米收獲面積達3112.6萬公頃,全球產量2782萬噸。近十年以來全球小米收獲面積比較穩定,基本都在3000萬公頃附近。
圖一. 2012--2021年全球小米收獲面積(單位:萬公頃)
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圖二. 2012--2021年全球小米產量(單位:萬噸)
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自2012年以來,全球小米產量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2018年產量最高,達到3163.16萬噸。但在近三年以來,由于全球極端氣候、以及疫情所造成的生產力沖擊,全球小米產量持續下降,2021年全球產量2782萬噸。
圖三. 2021年全球主要小米生產國家(單位:萬噸)
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小米是非洲、印度等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傳統作物,在中國目前是以雜糧谷物的食品地位存在。全球小米生產國家主要有:印度、中國、尼格爾、尼日尼亞、蘇丹、馬里、塞內加爾、埃塞俄比亞、布基納法索、乍得,主要聚集在亞洲與非洲國家。其中產量最高的國家是印度,2021年印度的小米產量為1140萬噸,占全球小米產量的40%以上,印度一國產量將近半壁江山。中國的小米產量為270萬噸,占全球小米產量的10%,剩余的50%產量基本分布在非洲地區,小米的種植生產對于非洲地區的糧食安全問題至關重要。2012年--2021年全球小米生產國家產量信息如下表所示:
表一. 2012年--2021年全球小米生產國家產量信息(單位:萬噸)
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從需求端來看,近年來隨著大眾消費觀念、健康飲食觀念的不斷升級,以及食品飲料產品逐漸趨于綠色化、營養化、功能化,小米在全球市場上的消費需求增長迅速。根據美國農業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17年,全球小米消費量達到了2814.9萬噸,發展到2020年增長到了3261.5萬噸,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5%,但在2021年減少到了2700萬噸左右,較上年有小幅下降。
而從供應端來看,根據美國農業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17-2020年間,全球小米產量從2828.9萬噸增長到了3262.3萬噸,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4.9%;但在2021年,由于受到極端氣候及國際貿易環境的影響,全球小米產量達到了2782萬噸,較上年同比減少14.7%。印度位于南亞次大陸,熱帶季風氣候類型顯著,區域性降水相對明顯。在此背景下,印度的南北及中部地區民眾的日常飲食也大有不同,印度北方人多是以小麥、玉米、豆類等為主食,南方及東部沿海地區民眾則以大米為主食,而在中部德干高原生活的民眾,由于氣候相對干旱,多是以耐旱的小米、雜糧等農作物為主食。就目前來看,印度已經發展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小米產出國,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也占據著較高的競爭地位,甚至聯合國也根據印度的提議批準2023年命名為″國際小米年″。
本月以來,聯合國糧農組織呼吁業界內發揮小米潛力,以應對全球糧食系統諸多挑戰。小米只需要最少的投入和維護就可以在干旱的土地上生長,并且能夠耐受或者抵抗病蟲害,比起大米、小麥和玉米這樣的普通作物來說,小米更能適應氣候的沖擊。但小米的國際貿易份額只占全球谷物貿易的不到3%,即使是小米產量排名前三的印度、中國、尼格爾,進出口貿易數據相對產量來說也十分微薄。以世界糧農組織(FAO)公布的2020年小米進出口數據,印度的出口量僅76481萬噸,而中國的出口量更低,為5000噸。小米的國際貿易與接受度仍然存在很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