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胡瀟月 來源:中國農藥工業網 日期:2023-11-07
在第二十三屆全國農藥交流會期間,《世界農藥》采訪了南通泰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吳浪明,一起來了解南通泰禾的創制化合物環丙氟蟲胺是如何破繭而生的。
《世界農藥》:請您簡單介紹一下公司的基本情況。
吳浪明副總裁:南通泰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以植保和功能化學品兩個板塊雙輪驅動,以出口外向型企業為主,出口業務占比超過80%,按照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統計,去年我們在出口農藥企業里排前十。另外我要強調的是泰禾在創新方面投入了很多,我們自從2006年開始就在創制化合物方面去進行投資,在中國原藥制造企業里很多時候提到創新是說生產、工藝甚至劑型方面的創新,但泰禾在過去十幾年我們持續在投入新化合物的創新。
《世界農藥》:最近幾年受疫情以及國際政治因素的諸多影響,全球農化市場也同樣是起伏動蕩的,那泰禾作為一家外向型的企業,您是怎么看待這種變化的。
吳浪明副總裁:國際形勢現在是變得越來越復雜,站在泰禾管理層去看這種復雜的國際環境,我認為這肯定是一個挑戰,但同時這也是一個機遇。為什么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中國整個農藥原藥占了全球大概70%的市場份額,如果隨著所謂的去風險化,供應鏈就會變成多樣性,那么對泰禾甚至我們中國頭部的農藥企業,它絕對是一個壓力,特別是產業鏈外移向印度轉移。但是我們認為這也是一個機遇。因為有了壓力、有了挑戰,就會倒逼企業去進行一些變革。剛才我也介紹泰禾的一個戰略轉型是加強創新投入,可以看到我們一個新的化合物環丙氟蟲胺,在國內外我們都啟動了登記,很快國內會上市,同樣我們也在走出國門,在國外也會進行同步的登記上市。這種通過技術升級和技術創新是應對這種復雜國際環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同時企業的國際化,怎么樣成為一個跨國公司在當地建立生產、供應以及整個市場營銷體系,倒逼中國企業進行變革,從這個角度去看也是一個機遇。
《世界農藥》:在如此多樣復雜的情況下,泰禾依然可以保持穩定的增長,您覺得主要原因是什么?
吳浪明副總裁:一個企業要成長,無論形勢好與壞,無外乎這個非常重要的戰略舉措,就是要進行加強對研發的投入。其實所謂研發創新是一個很廣的概念,我們在生產上研發的投入是非常大的,智能工廠、智慧工廠或者說黑燈工廠,我們現在的五個生產基地基本上都是黑燈工廠或者智能化工廠,工藝、劑型、倉儲、供應鏈這些也都要進行提高效率的研發的投入。當然研發最主要的投入就是新化合物的投入,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點。另外一個舉措是走出國門,進行國際化,其實也可以叫本土化。一是人才的國際化,我們泰禾在全球主要的市場,包括南美的阿根廷、巴西,北美的美國,還有歐盟的德國、英國,以及整個東南亞,都有外籍員工。二是登記和業務上本地化,也是國際化。三是生產的國際化,我們在很多國家尋找合作伙伴或者合適的地方進行生產,叫屬地化生產。另外是業務模式的創新,縱觀加入世貿20多年,中國企業一直在進步,比如我們從支持登記到自主登記,從以前為制劑工廠、跨國公司提供原料藥的業務,慢慢很多企業已經到建立品牌,因為建立品牌才有溢價,才能將生產的價值、創新的價值最大化。業務模式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但是應對屬地的需求,特別是種植戶的需求,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也是一個主要的措施。從新的化合物研發開始,到生產、到供應,到品牌、到技術服務,能夠做到閉環。
《世界農藥》:泰禾的第一個創制化合物環丙氟蟲胺一直備受業界關注,請吳總和大家講講它的研發歷程。
吳浪明副總裁:中國的企業家是非常值得欽佩的,建國74年來,中國在生產制造方面已經做到全世界第一,但是在新化合物方面整個中國農藥行業是比較慢的,中國企業家在規模比跨國公司小很多的情況下,勇于創新。泰禾能夠投資去做這種創制,非常有魄力,它本身的意義就非同一般,因為當你還不是很強大的時候,17年前就愿意在有限的資源當中拿錢去投創制的魄力,我覺得最大的意義是讓整個行業看到,中國人、中國企業其實是可以做創制的,對行業具有非常大的意義。另外,站在為整個國家解決溫飽問題的偉大的農民角度來看,他們有很多很難解決或者沒有解決方案的生產問題,比如我們和農業農村部專家和大學教授溝通的時候,水稻二化螟因為抗性問題基本上沒有藥防治,蔬菜上小菜蛾、跳甲,也是因為抗性在整個沿海地區沒有藥防治。所以創新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創新要解決最基層農民沒辦法解決的技術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泰禾目前的創新化合物環丙氟蟲胺的另外一個意義,它能夠幫助農民解決這個抗性害蟲沒有解決方案的問題,同時創新還要解決環境問題,比如水稻上對水生生物的毒性、蔬菜上食品安全。從戰略意義講,能夠幫農民解決問題,是中國企業當仁不讓的擔當。
整個研發歷程從2006年開始,2016年我們每年大概要花1000萬美金,為什么說美金不說人民幣,是因為生物測定以及對國外市場的評估找了很多國外的數據,所以不單單是花人民幣,這個歷程到現在已經超過了10年,但是真正重點去投入登記是過去的6-7年去做,從化合物的發現篩選、生物測定,然后到登記的啟動,整個OECD的數據包,以及生產,最后找商業合作伙伴進行商業上市,這6-7年就已經投入超過了五六千萬美金,但是國外企業上一個新的化合物現在最少要2.8億美金,我們中國的效率、中國的速度還是蠻鼓舞人心的。
《世界農藥》:其實這對泰禾來說是從0到1的突破,泰禾整個的研發體系也建立起來了,未來就會有更多的23456,可能會有n多個創新的化合物出來。
吳浪明副總裁:這個問題非常好,首先體系是非常重要的,研發的體系、登記的體系、創制化合物的整個生產的體系、還有商務的體系,研發有了這個體系,我們有了創制的殺蟲劑,現在管道里面有創制的殺菌劑還有除草劑。分階段來看,最新的一個剛才談的環丙氟蟲胺是在商品化階段,還有一些在發展的階段,有一些是更早期的篩選的階段。目前我們研發創新化合物已經形成體系,有產品管道、產品線。
《世界農藥》:請吳總談談公司未來的發展戰略和規劃。
吳浪明副總裁:我們立足植保業務,但是也會關注材料科學,這是一個雙輪驅動的戰略,另外我們還是希望把創制作為一個很大的戰略,可見的未來這十年,我們會持續地去進行創制化合物的投入,豐富產品管道。此外,國際化也是一個戰略,在這種復雜的國際環境下,走出國門,能夠保持一個成長的勢頭。當然我們吃飯的戰略也不會丟掉,剛才說到智慧工廠、高端制造,中國是世界工廠,希望泰禾也成為里面的一員,高端制造也是一個很主要的戰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