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日期:2021-05-08
4月29日,中農聯合發布的2020年年度報告顯示,公司去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5.6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4.74%,同時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04億元。
對于中農聯合來說,這個成績單實屬不易。新冠疫情的發生使全球經濟呈現總體下行的趨勢,疫情初期,正是農藥銷售傳統旺季,這也直接讓中農聯合的出口受限。在此背景下,公司及時調整經營方針,加大國內市場開拓,公司營業收入有所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積極應對疫情、深挖市場潛力,國際產業轉移以及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歷史機遇,也讓中農聯合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有了更明確的目標。
在2021年的經營規劃中,中農聯合稱,公司將加快新產品的開發步伐,拓寬公司產品線,在進一步做大做強國內市場的同時,加強國際市場拓展力度,做到內外兼顧并舉發展。
及時調整經營方針,全年營收穩步向上
新冠疫情在去年初的暴發,一度打亂了農藥行業在傳統銷售旺季的計劃。不過,在保障員工安全的前提下,積極組織復工復產,也讓中農聯合在2020年繼續取得向上的成績。
從業務構成來看,中農聯合的主營業務是農藥中間體、原藥及制劑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2020年度年主營業務實現收入為15.65億元,在其全年15.68億的營業收入中,主營業務占比為99.95%。
2020年,新冠疫情的發生使全球經濟呈現總體下行的趨勢,疫情初期,正是農藥銷售傳統旺季,在此背景下,國家積極組織生產資料剛需企業復工復產,農藥在保證農業豐收和糧食安全中再次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為供銷總社實際控制的企業,在保障全國農藥供應的工作中,自然少不了中農聯合的身影。疫情初期,在保障員工安全的前提下,中農聯合積極組織復工復產,籌備貨源、安排運輸,克服了新冠疫情造成的生產人手不足、前期銷售缺貨、物流不暢、市場銷售和推廣工作無法正常開展等方面的困難,為保證春季農業生產的基本需求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在保障國內供應的同時,2020年受海外新冠疫情的影響,部分海外制劑生產客戶未能開工,對原藥產品的采購有所延緩,直接影響了中農聯合原藥外銷業務,2020年1~6月公司境外收入較上年同期下降22.48%,因疫情影響,國外訂單的執行效率減慢導致執行中的制劑在手訂單較多。
不過,從2020年全年的表現來看,因疫情影響出口受限,中農聯合及時調整經營方針,加大國內市場開拓,公司營業收入在下半年開始反彈。
中農聯合2020年財報顯示,在海外市場受疫情影響的情況下,公司積極改變銷售策略,加大了對國內市場特別是小包裝市場的銷售,同時海外市場克服各種困難,爭取訂單發貨,海外制劑訂單增加較多,公司2020年度農藥生產數量較2019年增長25.09%,銷售數量較2019年增長31.15%。
值得注意的是,受制于主要產品價格持續下滑影響,凈利潤存在一定幅度下滑,但銷售數量的增加,也讓中農聯合2020年營業收入有所增加,全年15.68億元的營收,較上年同期增加了14.74%。
研發投入持續加強,穩坐細分領域龍頭
對于一家在A股上市的企業來說,中農聯合所處的農藥行業,總體市場容量雖然較大,但細分市場也是品類較多。如果想在這樣一個市場中出類拔萃,也必然要有自己的優勢。
在2020年財報中提到所在行業的地位時,中農聯合提到,公司作為原藥制劑一體化的農藥企業,具備產業鏈協同優勢,一方面充分利用原藥業務的質量與成本優勢,提高產品競爭力;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制劑業務的品牌和渠道優勢,拓展盈利空間,在行業競爭中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農藥行業總體市場容量較大,細分市場產品品類較多。中農聯合的準確定位也在細分市場,其在財報中提到:公司在吡蟲啉、啶蟲脒、烯啶蟲胺等新煙堿類產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市場品牌、技術服務、田間應用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在上述農藥細分市場具備較強的競爭力。
根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發布的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中國農藥行業銷售百強”排名,中農聯合分別位列第41位、第44位、第35位,在國內新煙堿類殺蟲劑農藥原藥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作為一家名稱中包含“科技”的企業,中農聯合行業地位的取得,自然離不開其在研發上的深耕。
在提到公司的技術優勢時,中農聯合稱,司始終秉持“貼近客戶、注重差異、自主產權、精品意識”的技術理念,建立了完善的研發管理體系,堅持以市場和客戶需求為導向的研發策略,堅持企業自主研發,不斷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技術和產品儲備不斷增加。
2020年財報顯示,中農聯合在2020年的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為5.64%,研發技術人員165人,研發人員數量占比為9.70%。此外,中農聯合的研發中心被認定為山東省企業技術中心;子公司山東聯合于2019年再次通過高新技術企業復審。公司在堅持企業自主研發的同時,與南開大學、天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高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經過長期的研發和技術積累,中農聯合已取得39項發明專利,公司分別承擔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十三五”攻關項目,成功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藥創制產品氟醚菌酰胺,并成功推向市場。
兩個歷史機遇碰頭,中農聯合要內外兼修
經過長期的發展積累,中農聯合已成長為一家集農藥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農化企業,產品涵蓋了農藥原藥、制劑及農藥中間體。在苦練內功的同時,這家企業也遇到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對于公司的發展規劃,中農聯合在招股說明書中稱,未來3~5年內,公司將緊緊抓住國際產業轉移以及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歷史機遇,加快新產品的開發步伐,拓寬公司產品線,在進一步做大做強國內市場的同時,加強國際市場拓展力度,做到內外兼顧并舉發展。
事實上,經過多年發展,在農藥研發、生產和經營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行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形成了較為綜合的競爭實力,具有較強的市場影響力,這些使得中農聯合在將來能更好地把握市場發展以及整合的機會。
截至目前,中農聯合在國內市場已成功建立了覆蓋國內3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銷售網絡和售后服務體系。不過,中農聯合的目標,并不僅限于國內市場。
從整體環境來看,經過多年的激烈競爭和并購重組,全球農藥工業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先正達(已被中國化工收購)、拜耳(收購孟山都)、巴斯夫、科迪華(陶氏和杜邦合并后拆分組建)等跨國公司農藥市場占比份額已經達到60%以上。
雖然國際跨國公司的優勢明顯,但這并不代表這種優勢不會削弱。目前,中農聯合在國際市場已逐漸進入到了東南亞、南亞、中東、歐美、非洲等主要農藥市場,公司未來計劃通過設立境外子公司等方式開展自主登記,從而實現公司產品直接銷售到下游客戶,但該項工作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直接向境外終端客戶提供服務的能力尚待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農藥消費市場的歐洲及北美地區,農藥市場基本飽和,農藥需求趨于穩定;拉丁美洲、亞太地區、中東地區和非洲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現代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對農藥需求總體上升,尤其是拉丁美洲,已成為全球農藥需求增長最快的市場。
按照國際市場的開發計劃,中農聯合將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合作伙伴,爭取與更多國際知名的農藥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并積極參與知名跨國公司的全球業務鏈建設和國際產業轉移,將國際市場打造成為公司利潤增長的重要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