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曉丹 來源:中國農資傳媒 日期:2021-03-04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將分別于2021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開幕。通過采訪發現,鄉村振興、糧食安全、減肥增效、綠色防控等話題受到專家們的普遍關注,那么對于農資企業來說,他們關心的話題是什么呢?
內蒙古農牧業生產資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劉連喜
今年兩會我最關心的話題:一個是化肥的限制使用;另一個是化肥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帶來的后續影響。一方面,限制化肥使用影響糧食產量和化肥生產廠商的再生產。另一方面,化肥價格大幅度上漲首先影響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同時也增加農民種糧食的成本。
山西農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苑小偉
真正的農業綜合服務商為農民提供的服務,包括“耕、種、管、收、儲、價、銷、運”等幾個方面,所以說從農資服務商再到農業綜合服務商的轉型之路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農業反應周期長、見效慢,農資企業要想做好農業服務需要的投入也很大,非常需要國家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才能更好地為農業現代化服務作出應有貢獻。
華農(北京)電子商務有限公司(e農)董事長 黃小兵
全國兩會召開在即,我比較關心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大數據時代,農業、農資行業如何轉型發展。國家對轉型發展支持力度很大,但是方向方式不準確,耗費金錢很大,收到效果很小。隨著5G時代的來臨,農資行業也應該趁著這股浪潮有所轉型,但是現在農資農業行業卻對此缺乏關注。
第二個問題是:農資行業公平公正的問題。國家對農資行業補貼支持力度很大,但是很多補貼缺乏公平公正的原則。我認為,首先應該面向農民,讓農民成為補貼的受益者。其次,面對供應鏈里的企業,拿出一套完善健全的機制,不能有失公允。
煙臺眾德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巍翰
我比較關心全產業鏈的問題。全產業鏈是以消費者為導向,從產業鏈源頭做起,經過種植與采購、貿易及物流、食品原料和飼料原料的加工、養殖屠宰、食品加工、分銷及物流、品牌推廣、食品銷售等每一個環節,實現食品安全可追溯,形成安全、營養、健康的食品供應全過程。
山東倍豐農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英成濤
此次兩會我最關心的話題,是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的問題以及農業綜合服務這兩方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意味著耕地數量不減少,農資產品的市場需求就有保障,而耕地質量的提高則提醒農資企業要加強綠色高效。
再一個,現在的農業經營模式和整體的農業發展格局,比較之前的傳統的經營思路和模式在陸續轉變。之前單純的一買一賣、單純的經營概念化產品已經不切實際,當前和下一步的農業農資經營要立足于專業性和綜合性,要以綜合服務為依托,對下游經銷商、種田大戶實行點對點的專業性系統性服務。
深圳市芭田生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品牌負責人 周嘉蕓
我比較關心的是農業科技的支撐。對比其他的行業整體來講,整個鄉村的科技或者整個農業的科技還是處于相對比較落后的水平。所以,如果要把農業或者鄉村振興真正能夠實現起來,真的能夠做成一個現代化的農業的話,其實科技還是非常重要的。
廣西新勝利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特肥事業部總監 楊曉帆
我們關心提高蔬菜品質方面的化肥減量增效。蔬菜是一種容易富集硝酸鹽的作物。雖然硝酸鹽本身對人體無害或毒害性相對較低,硝酸鹽和亞硝酸鹽也不是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但是攝入量過多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現代醫學證明,人體攝入的硝酸鹽在細菌的作用下可還原成亞硝酸鹽,過量的亞硝酸鹽將嚴重影響人體健康甚至致癌。因此,我們呼吁提高蔬菜品質,從降低硝酸鹽開始。
記者觀察
在調查采訪中,“農業綜合服務商”成為今年農資企業最關心的話題,比例占到線上線下調查數據總量的15%。
業內人士普遍表示,伴隨著我國農業向著高質量綠色發展的目標闊步前進,農業經營模式與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傳統農資經銷商的轉型升級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對于農資經銷商來說,服務轉型的拐點已至,誰能率先完成向服務商的思維和身份轉變,誰就能抓住機遇,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
其次,“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問題也引起了廣泛關注,占比10%。“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小、散、亂”問題長期制約我國農業的發展。受訪者普遍表示,現階段小農戶嵌入現代農業過程中面臨著經營規模較小且細碎化、農資價格不穩定、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能力較弱、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等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此外,在采訪過程中,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科技支撐、18億畝耕地紅線、加快境外鉀資源開發、增加財稅優惠等問題也是農資人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