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黑龍江省植檢植保站 來源:黑龍江省植檢植保站 日期:2011-06-24
根據全國農技中心提供的江淮流域麥區一代粘蟲發生情況,結合我省各地植保站蟲情監測結果及氣象條件綜合分析,預計二代粘蟲全省總體為偏輕發生。
主要依據:
一、江淮麥區偏輕發生,殘蟲量低。一代粘蟲在鄂、皖、蘇、浙、滬、豫、魯等大部麥區偏輕發生,見蟲面積約500萬畝。各地開展防治和兼治后,各類型田殘蟲量較低。
二、局部蛾量與落卵量略高于常年。據全省各地監測,粘蟲遷入地區主要在牡丹江、雙鴨山等東部地區。成蟲始見期為5月24日,高峰期為6月4日-9日,略晚于常年。個別地區蛾量比歷年稍多,發育質量較好,蛾峰集中。集賢監測點蛾峰期三天兩臺誘蛾器誘蛾99頭,20把谷草把誘卵5塊,平均每塊卵粒為58粒,最多104粒;寧安三天兩臺誘蛾器誘蛾173頭,其它各地誘蛾量均在二、三十頭左右。目前大部地區成蟲雌雄比約為2:1,卵巢發育處于2-3級。
三、氣象與寄主條件比較有利。近期氣溫升高,田間濕度較大,且氣象部門預測,6月中下旬氣溫偏高,降水略少,對粘蟲卵的孵化和幼蟲發育有利。
綜上分析,由于我國一代區蟲源低,且我省遷入地區大部分蛾量較少,預計今年二代粘蟲在黑龍江省總的為偏輕發生。但由于今年喜食作物小麥種植面積上升,局部蛾量較大、卵量較多的地塊有造成一定危害的可能。另外,雜草較多的玉米田、高粱田及谷、糜及與城市草坪也有局部受害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