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曉丹 來源:天寶農業技術服務平臺 日期:2021-03-16
據農民朋友反映,大蒜近幾年來爛根現象嚴重,深入調查后,發現大蒜爛根現象很普遍,有些區域表現突出。爛根會傳播病菌,造成產量下降、品質降低的情況,但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單純依靠某個手段,而是需要若干個措施配套進行。大蒜栽培管理不科學是造成爛根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如下:
一、大蒜種的問題
一是蒜種的蒜瓣受傷。群眾有句俗話:蒜瓣“不怕凍,就怕動”,蒜瓣一挪動容易受傷而爛根。
二、是保管不善
收種時蒜頭淋雨發霉,有鐵銹色的根,這種蒜瓣也容易爛根。
三、水分管理不當
很多農民朋友看到地干天旱,喜歡大量澆水,但是澆水過大,容易漚根。在24小時淹水的情況下,根系會產生無氧呼吸,導致根系受害,嚴重的會死亡。根系初為黃色,后變黑。病菌侵染導致爛根。
四、肥料管理不當
土壤有機質含量不高,導致植株抗逆性下降。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蒜農基本上都不用有機肥,全是以化肥為主,這也是導致大蒜抗逆能力下降,病蟲發生嚴重,產量不高,品質下降的一個主要因素。土壤板結,再加上重茬嚴重,及有機肥料和中微量元素肥料嚴重匱乏,這也是大蒜之所以不高產、不優質的主要因素。建議用嘉美紅利、嘉美海力寶交替沖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生長,增強吸水吸肥能力。
五、病害導致
常見的有根腐病、軟腐病,這兩個病害都是導致爛根的主要病菌。尤其重茬地塊更嚴重。大蒜產區連續種植大蒜的重茬地普遍在,致使大蒜的病害發生嚴重,直接影響著大蒜的品質和產量。其次對害蟲管理不及時也會引發病害侵染,導致爛根。如地老虎、螻蛄、蠐螬、韭蛆、薊馬等害蟲危害后也會導致病菌侵染。
1、大蒜紅根腐病。大蒜染病后,根及根頸部變為粉紅色,地上部無明顯癥狀。病株根局部或整體變為紅色,或者腐爛、或者萎蔫,根須腐爛脫落,根量減少,莖盤肥大。該病害呈慢性癥狀,植株頂端受害不明顯,但鱗莖變小。該病害為土壤傳染型病害,連作年數越長為害越大。該病菌屬重復侵染性病菌,要慎重選擇前、后茬作物。病害最初只出現在一小部分地塊,因此,要致力于早期發現,早期防治。病株殘根不可放置田間,要堆積腐熟或燒毀。
2、軟腐病。大蒜軟腐病多由細菌侵染引起,植株感染細菌后初生根由根尖向基部腐爛,而后次生根相繼腐爛,部分植株連蒜母一起腐爛,腐爛處有惡臭味,易引發地蛆及其他寄生性害蟲。病株葉片褪綠發黃,植株矮小,生長發育失調,嚴重時植株死亡。
3、大蒜白腐病。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和植物病殘體上存活越冬或越夏。在氣溫10-20℃,最適溫度15-16℃,高濕或多雨條件下易發病,春秋兩季為該病高發期。大蒜主產區連年連作,高密度種植,以及管理不當,使該病發生逐年加重,從次要病害上升為主要病害。蒜苗生產田比大蒜生產發病重,四川紅皮蒜比蒼山蒜發病重,管理粗放發病重。
防治措施:(1)輪作倒茬,大蒜產業化生產,必須進行3-4年輪作。(2)清理蒜田,蒜苗或大蒜收獲后,認真徹底清理殘株、殘葉,集中銷毀病殘體,嚴防病菌擴散。(3)土壤處理,播種前一周,淋溝進行土壤消毒處理。(4)蒜種消毒,蒜苗、大蒜播種前,精選蒜種,淘汰病、傷蒜瓣,浸種10-15分鐘,晾干后播種。(5)合理密植,蒜苗生產密度控制在6萬株/畝以內,大蒜生產密度控制在2.5-3萬株/畝,以生產蒜薹為主要目的大蒜,密度控制在3-3.5萬株/畝。(6)加強管理,施用農家肥要充分腐熟且深施,平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勤中耕勤草,增加土壤透氣性,重病區應采用半高壟栽培。及時防治蒜蛆,防止病菌從傷口入侵。(7)灌根防治??傊?要防治大蒜爛根,應抓好栽培管理措施,培育健壯植株,做好病蟲害防治。
一、選用優質蒜種,并合理輪作。盡量不與大蔥、韭菜、蔥頭接茬連作,最好與玉米、大豆、棉花、白菜、豆角、胡蘿卜等糧食作物和蔬菜作物接茬種植。
二、抓好田間管理,進行合理的配施基肥、追肥和澆水。選擇土壤肥沃、土質疏松、有機質含量高的微酸性壤土或沙壤土,增施有機肥料。根據大蒜生長需求及時的澆水追肥,中耕除草,在生長期及時噴施壯莖的葉面肥。注重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的配合使用。以增強植株抗病力,提高大蒜產量。采用雞糞、豬糞、牛糞等作為基肥,要求通過封閉、堆悶、充分發酵后才能使用。并進行殺蟲處理,避免蒼蠅生蛆、攪動,否則蒜瓣也會爛根。
三、發病初期及時防治。如是蟲害引起的爛根,應殺蟲殺菌同時進行。首先可以通過拌種預防。如果爛根是病害引起的,可以按照防治根腐病和軟腐病的方案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