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中國農藥工業協會 日期:2010-09-25
前不久,一位剛入行做農藥生意的經銷商向記者說起這樣一件事:某地連續三個農戶到農資店尋找某品牌治療白粉虱的農藥,而基層經銷店的老板均告知已經賣完,突然一個農戶在其柜臺下面找到了該藥,老板告訴他該藥已經被別人預定了,農戶很失望。正在此時,老板又拿出另外一種農藥向農戶兜售,于是農戶在老板的推銷下自然是掏錢買藥回了家。
農戶走后,這位剛做農藥生意的經銷商對老板的舉動非常不解,他問老板:“為什么不賣給他呢?是真的沒有庫存了嗎?”老板告訴這位剛入行的經銷商: “這個藥太好使了,一次能管20天,結果很多農戶不需要再來買藥,少賣了很多。兄弟啊,要生意做得好就應該賣那種對白粉虱管用的,但用完幾天后白粉虱又起來的藥,這樣一來就能接著再賣給他農藥,并且可以賣很多次藥,銷量就自然而然上來了。到差不多的時候給他來點真管用、藥效持續時間長的藥,不就完事了嗎? " 聽到這一番話,令這位剛起步做農藥生意的經銷商心情很復雜。而心緒久久不能平靜的,又何止他一個人呢?
農藥作為莊稼殺蟲除菌的武器,在整個農業生產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目前這種只顧眼前利益,“藏好藥保飯碗”的現象在基層市場早已稀松平常。據業內人士介紹,國內農藥市場銷售模式以零售商為主導,而許多企業雖然產品過硬,但對自身產品認知和定位存在一定誤區,市場操作單一、僵硬,沒有真正關心終端市場的利潤,因此這些質量過硬的產品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境地也就不足為奇了。其次,農藥零售市場串貨砸價現象令不少基層經銷商防不勝防,除非是經銷商自己做直銷,否則許多好產品也可能死在亂拳之下,這從一定程度上也打擊了經銷商的積極性。再次,基層經銷商普遍認為效果好的農藥利潤空間小,而利潤大的農藥則效果差。以上原因就導致不少農藥零售商萌生出“藏好藥保飯碗”的想法,事實上,據知情人士透露,早在五年前,某國際知名品牌農藥就在珠三角地區有過類似的遭遇,并因此在當地蔬菜種植區基本絕跡。
當然也有經銷商對“藏好藥保飯碗”的現狀持保留態度。其實他們的心情是最復雜的,一方面是處于弱勢的農民,而另一方面,經銷商也要兼顧自己的生存,基層農藥銷售本就是賺辛苦錢的活兒,病蟲草害才是經銷商的“娘”,就好比醫院以藥為生,農藥零售店亦是如此,如果真有長效、有效的農藥,會不會導致其他農藥廠都關門?造成行業內一家獨大的局面?那么也不利于同行間的良性競爭以及更新更好的農藥品種的研發。
與歐美農場主成熟理智的消費觀念相比,國內的情況是農民要長效、有效、價格低的農藥,而農藥經銷商要賣“有效”、多賣、多用的產品。這本就是一個悖論,卻又是我們的現狀。從長遠來看,一個經銷商要把農資這門生意做大做強,擺脫生存的困境,走向發展的輝煌 ,那么就要對自己所經營的農藥的品質堅持、堅持再堅持。同時,這一現狀也應讓我們的生產企業思考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市場需要的不僅僅是效果好的農藥,企業在將全部精力投入產品研發的時候,是否也要考慮兼顧各個環節的合理利潤?這樣才能使一個產品在用戶認可的前提下,市場周期延續得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