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九方會選股 日期:2024-03-04
繼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定調″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后,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并提出了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等具體內容。通過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業基礎設施、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等方面的表述,可以看到諸多值得關注的布局機遇,農機優質企業、自身管理層優秀的農業成長股等有望受益。
一、轉基因技術打破傳統雜交種屬屏障,助力生產力提升
1、轉基因技術具備跨物種性狀改造、可控性強等特點
轉基因技術是指通過現代科技手段,以重組DNA技術為核心,將高產、抗逆、抗病蟲、提高營養品質等人們需要的目標基因轉入受體生物中,使其在原有遺傳特性基礎上增加新的功能特性,從而獲得新的品種。目前轉基因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動植物、微生物及其產品中。在植物領域,轉基因技術主要應用于玉米、棉花和大豆等作物,常用的目標基因性狀有抗蟲和耐除草劑。
轉基因作物生產流程(以 Bt 抗蟲玉米為例)
不同育種技術的本質都是通過改變基因的組成來獲得優良性狀。相比傳統雜交育種技術,轉基因育種技術具有以下優點:①可利用的基因來源更廣,可打破不同物種間天然雜交的屏障;②操作目標更明確,可控性更強;③選育周期更短,穩定高效,且后代表現可預期。
轉基因育種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的對比
2、轉基因技術帶動增產增收,重塑行業競爭格局
提高產量是種植轉基因作物的最主要原因。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可以帶來增產增收、降低農藥肥料投入、改善產品品質、減少農業土地占用等多種影響。根據 USDA 對農民種植意愿的調查,提高產量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在不同轉基因作物的種植原因中占比高達60-80%。其次,轉基因作物對于減少農藥投入、節省管理時間的作用也有較為顯著的影響。
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原因分布
二、我國轉基因技術起步晚,與先進水平差距明顯
我國口糧安全有保障,飼用糧單產、自給率有較大提升空間,生物育種的產業化迫在眉睫。在口糧方面,我國稻谷和小麥的整體供需格局寬松可控,單產水平均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糧食安全地位穩固。而飼用糧方面,我國玉米和大豆的單產水平都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且進口依賴度較高,成為糧食安全的主要制約因素。
玉米方面,受制于我國玉米種質資源匱乏,22年我國玉米單產為6436.10千克/公頃,遠落后于美國(21年單產11110.9千克/公頃),競爭力相對不足。自2016年取消臨儲制度后,我國玉米自給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進口依賴度提高,且進口渠道單一,22 年我國玉米進口量中98.33%來自美烏兩國。
2023E我國玉米進口量約2300萬噸,自給率約為91.12%
大豆方面,雖然我國大豆單產水平在種植技術優化改進、機械化水平提升等因素的影響下呈連年增長態勢,但依然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20年我國大豆單產為1983.48千克/公頃(同期美國大豆單產為3432.7千克/公頃)。另外,我國大豆進口量始終保持高位水平,預計23E自給率約為17%。因此,在近年國際糧食價格上漲、國內飼用糧產需缺口不斷擴大的背景下,我國積極推動轉基因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具有必要性。
2023E我國大豆進口量約為1億噸,自給率約為17.08%
根據ISAAA數據,我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從1999年的30萬公頃升至2013年的420萬公頃,CAGR+20.74%。自2014-2019年,種植面積出現下行;19年我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為 320萬公頃,五年CAGR+1.99%。從部分國家轉基因種植面積占耕地面積之比達到40%的用時來看,美國、巴西、阿根廷分別用時14 年、7年、6年。
我國與其他國家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占比的變化情況
國際經驗表明,隨著技術成熟度提升、種植戶接受度、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的提升,轉基因商業化的普及速度將大幅提升。參照國際經驗來看,隨著我國轉基因研發、商業化推進的加速,樂觀預計我國轉基因商業化后的6年左右,轉基因種植面積占比或可提升至40%。
三、首批轉基因品種過審公示,商業化進程加速中
2020年以來,在政策利好的助推之下,我國轉基因商業化進程正快速推進中。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種子問題,我國對種業振興的重視度不斷提高,連續出臺《種子法》、《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等多個政策法規助力生物育種能力的提升,依法打擊制種、售種、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非法行為,落實產品標識管理制度,為轉基因商業化鋪平道路。
我國轉基因商業化發展歷程
在推動試點方面,2021年我國啟動轉基因玉米大豆產業化試點工作,在科研試驗田開展。2022年擴展到內蒙古、云南的農戶大田。2023年試點范圍繼續擴展到河北、內蒙古、吉林、四川、云南 5個省區20個縣,并在甘肅安排制種。從農業農村部公布的試點效果來看,轉基因玉米、大豆的抗蟲、耐除草劑性狀表現突出,對草地貪夜蛾等鱗翅目害蟲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除草效果在95%以上;轉基因玉米大豆可增產5.6%-11.6%。
品種審定是我國轉基因玉米、大豆商業化的信號彈,2023年或將成為我國轉基因種子種植元年。轉基因作物需要經過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后,方可申報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然后需要通過品種審定,取得經營許可和生產加工許可,才能進行商業化生產。
我國轉基因推廣審定流程
2023年4月,農業農村部發布《2023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生產應用)批準清單》,我國已累計頒布13張轉基因玉米和5張轉基因大豆安全證書。其中,大北農擁有4個玉米、2個大豆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杭州瑞豐擁有3個玉米、1個大豆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競爭優勢明顯。
初審通過的轉基因玉米、大豆品種使用轉化體情況
2023年10月17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第五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四次審定會議初審通過品種的公示》,其中37個轉基因玉米品種和14個轉基因大豆品種擬通過初審。
四、轉基因相關市場未來規模測算
1、轉基因玉米:潛在市場空間約為486億元
基于樂觀預期,若后續商業化銷售可順利推進,估算轉基因玉米專利許可費規??蛇_58億元,轉基因玉米種子銷售規??蛇_486億元。
①根據我國統計局數據,2022年國內玉米播種面積為6.46億畝。按照專利許可費大概在10元/畝、滲透率30-90%估算,轉基因玉米的單個性狀費用約為19-58億元,每增加一個性狀,或可增加同樣的規模。
②在商業化率達到90%時,對應我國轉基因玉米種子商業化預計種植面積達5.81億畝。基于《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21年數據,普通玉米種子價格29.18元/kg、畝均用種1.91kg,假設溢價率50%,我們得到轉基因玉米種子的潛在空間約為486億元。
我國轉基因玉米潛在規模測算
2、轉基因大豆:潛在市場空間約為85億元
基于樂觀預期,若后續商業化銷售可順利推進,估算轉基因大豆專利許可費規??蛇_14億元,轉基因大豆種子銷售規模可達85億元。
①根據我國統計局數據,2022年國內大豆播種面積為1.54 億畝。參照轉基因玉米的專利許可費,假設轉基因大豆的專利許可費在10元/畝,按滲透率30-90%進行估算,轉基因大豆的單個性狀費用約為4.6-13.8億元。
②在商業化率達到90%時,對應我國轉基因大豆種子商業化預計種植面積達1.38億畝。基于《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21年數據,普通大豆種子價格7.85元/kg、畝均用種5.21kg,假設溢價率50%,我們得到轉基因大豆種子的潛在空間約為85億元。
我國轉基因大豆潛在規模測算
中國銀河證券在研報中指出,考慮國內玉米供需緊平衡狀態,疊加國際局勢擾動下的農產品價格波動以及氣候擾動等因素,玉米等糧食產品價格具備一定支撐,進而間接推動上游種子銷售。在行業景氣度整體上行的背景下,建議關注具備優質玉米種子品種的企業;另外,隨著轉基因種子商業化的持續推進,轉基因種子行業規模存在逐步的替代性以及溢價帶來的規模增厚,可積極關注具備研發實力且已獲得生物安全證書、品種審定的種企。
國金證券在研報中表示,轉基因品種審定通過,代表著我國種業發展迎來新機遇,隨著我國對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層層加碼和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的推進,種業競爭格局有望改善,行業集中度提升可期,具有核心育種優勢的龍頭種企有望快速發展。今年種植季即將到來,轉基因種子較傳統種子或能銷售出較高溢價,從而帶動龍頭種子企業量利齊升。
五、具有先發優勢和核心育種優勢的龍頭種企關注
荃銀高科:優質″育繁推一體化″的高科技企業
公司是國內首批獲農業部頒證的農作物種子″育繁推一體化″企業,主要產品包括: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小麥等農作物種子,銷售區域覆蓋華中、華東等國內主要農作物種植區域及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境外地區。
登海種業:國內玉米種業龍頭
公司以玉米種子研產銷為核心,輔以小麥、蔬菜、水稻、花卉等種″苗)業務,現已形成穩定發展的產業模式。同時,公司不斷進行技術儲備與創新,保證玉米育種研發能力的行業領先性,據農業農村部品種審定委員會公告,近期公司2個玉米品種成功進入首批轉基因品種審定公式名單,分別為登海605D、登海533D。
隆平高科:國內種業龍頭國家隊
公司已在傳統育種方面擁有充足儲備,近年正依靠參股杭州瑞豐、北京國豐等轉基因性狀公司穩步推進轉基因玉米的研發,旗下瑞豐125等多個玉米性狀獲得安全證書,先發優勢明顯。2023年12月我國審定通過第一批轉基因玉米種子(37個),公司品種數量達8個,位列第一,龍頭企業競爭優勢明顯,預計將進一步提升市占率推動行業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