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中國化工報 日期:2024-02-02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以下簡稱《目錄》)中關于農藥產業的論述,與《“十四五”全國農藥產業發展規劃》兩相對應、高度契合,將共同引領國內農藥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產業發展部副主任畢超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引導限制類企業改造升級
畢超告訴記者,國家發改委在對《目錄》進行解讀時指出,各地要合理引導投資方向,鼓勵和支持發展先進生產能力,依法依規限制和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防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切實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記者了解到,相較上一版,農藥行業在《目錄》中限制類項目增補較多,一方面涉及高毒、高殘留以及對環境或農產品質量安全影響大的農藥原藥,包括氧樂果、特丁磷、殺撲磷等生產裝置;還包括草甘膦、毒死蜱、三唑磷、百草枯、百菌清、阿維菌素等生產裝置。
“從《目錄》來看,農藥主要是限制類新增了產品,這些產品也是《“十四五”全國農藥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的適度發展類產品,與‘十四五’規劃契合。”畢超強調說,《目錄》提出了“對限制類項目禁止新建,現有生產能力允許在一定期限內改造升級”,這顯然是給一些生產限制類農藥的企業指出了一條持續生存之路,就是進行改造升級,以提高產品競爭力。
利于遏制產能過剩勢頭
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草銨膦產能布局已達到30萬噸/年以上,產能嚴重過剩。
根據中農立華2024年1月21日最新報價,目前草銨膦原藥價格在6.5萬元/噸,預計隨著布局產能的持續釋放,接下來競爭形勢將更加嚴峻。
“《目錄》提出禁止新建草銨膦、烯草酮、吡蟲啉等農藥項目,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當前這些產品產能過剩的勢頭。”畢超強調,近年來我國農藥產品結構比較穩定。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CCPIA)統計,2022年原藥產量在1萬噸以上的農藥品種共計29個。但自2022年四季度至今以來,整個行業營業收入都處于下滑狀態。前幾年加速投資和近兩年產能的不斷釋放,導致農藥價格也在持續下跌,很多產品都低于歷史最低價。2023年前三季度,農藥企業開工率同樣在下降,產量下滑30%左右;主營業務收入比上年減少20.1%,利潤總額比上年減少63.7%;累計虧損企業數和累計虧損額分別比上年增加43.9%和擴大164.3%。
畢超認為,農藥行業在“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間投資過多和產能增速過快,導致結構性過剩的加劇。而最近兩年農化市場投資比較激進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沿海發達省份加強安全環保監管,導致中小化工企業恐慌性搬遷;二是民營農化企業快速證券化,資金充裕后增加了投資沖動。這一方面引發現有產品的產能嚴重過剩,以至于大多數產品近年來產能利用率不足50%。另一方面還引發了次新產品的盲目投資,如氯蟲苯甲酰胺、丙硫菌唑等產品。
“要破解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提升技術門檻、避免盲目擴產,構建行業自律機制、推動行業綠色提升、鼓勵企業兼并重組,積極的引導就顯得十分重要。”畢超說。
推動農藥產業綠色發展
“十四五”期間農業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對農藥產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但農藥產業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明顯短板,持續推進農藥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還面臨著問題和挑戰。
首當其沖的是生產企業小而散,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產能任務艱巨。目前我國農藥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分布散,多半還游離于園區之外,規模以下企業數量占到六成,部分企業處于環保敏感區域。還有企業從東部向中西部遷移,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不確定性風險。
其次是產品品種結構老化,更新換代任重道遠。現有登記農藥品種中,登記使用15年以上的占70%左右,農藥產品同質化嚴重、抗藥性上升、藥效降低、用藥量增加,殘留和環境風險加大,都急需加快農藥更新換代和高毒高風險農藥淘汰步伐。
此外,能耗“雙控”,安全、環保政策趨嚴都給農藥產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但我國農藥的原始創新能力與農藥生產大國地位并不匹配,也使企業轉型升級壓力陡增。
畢超表示,我國農藥行業仍離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產業體系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目錄》把高效、安全、環境友好的農藥新品種、新劑型、專用中間體、助劑的開發與生產列入鼓勵類項目;把高毒、高殘留以及對環境影響大的農藥原藥項目列入限制類項目;把一些不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需要淘汰的落后工藝、技術、裝備及產品列入淘汰類項目。
“由傳統制造轉向綠色創造,是我國農藥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基。《目錄》的上述做法是大力實施提升工業能效、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等綠色項目的重要措施,也是全力促進農藥產業綠色發展的根本保障。”畢超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