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農藥市場信息 日期:2023-07-07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雙子葉植物,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并可做蔬菜,在我國有450多年的種植史,為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僅次于玉米、水稻、小麥)。
自1991年蘇聯解體后,我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和產量一直穩居世界第一位。就我國馬鈴薯的整體生產而言,種植面積達到峰值(2012年,514萬公頃)后呈緩慢下降趨勢,至2020年種植面積已縮減至466萬公頃、總產9000萬噸,分別約占世界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的27%和24%。由于我國馬鈴薯種植范圍廣、種薯調運頻繁、連作種植,加之局部地區氣候條件不適宜,尤其是雨水充沛年份,生產過程中各種病原菌、害蟲、雜草等有害生物頻繁活動,致使馬鈴薯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不僅造成馬鈴薯減產,而且影響馬鈴薯的品質,降低馬鈴薯商品價值。本文綜述歸納了我國馬鈴薯病蟲草害種類、分布特點及其使用農藥產品登記現狀,并對其總量、結構、種類、劑型、毒性、新品種和企業情況進行了總結,以期為保證中國糧食安全、馬鈴薯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參考。
我國馬鈴薯種植概況
馬鈴薯俗稱土豆,又叫洋芋、洋番薯、荷蘭薯、山藥蛋、地蛋、芋、洋山芋、番仔番薯、愛爾蘭薯、地下蘋果,是我國重要的糧食、蔬菜、飼料和工業原料之一。馬鈴薯富含淀粉、蛋白質、維生素、粗纖維、微量元素,與茄子、辣椒、番茄(西紅柿)、酸漿、煙草、燈籠果、樹番茄、朝天椒、珊瑚櫻、夜丁香、碧冬茄、珊瑚豆等同為茄科植物。馬鈴薯原產于南美洲,廣泛分布于烏克蘭、印度、波蘭、孟加拉國、俄羅斯和美國等150多個國家,其中我國是世界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國、消費國,也是重要的馬鈴薯出口國(2021年1-10月出口39萬噸,出口額3.74億美元)。目前,馬鈴薯在我國各地均有種植,主要分布在以北方十四省(市、區)為主的春馬鈴薯區、西南的春秋馬鈴薯區(包括西藏、云南、四川、重慶、貴州、湖南),以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為主的中原二作(春、秋)馬鈴薯區,及以福建、臺灣、海南、廣東和廣西為主的南方二作(秋、冬)馬鈴薯區。北方、西南兩大產區馬鈴薯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的91%(見圖1)。從馬鈴薯品種結構來看,″東農″、″克新″、″隴薯″、″莊薯″、″青薯″、″渭薯″、″早大白″、″費烏瑞它″、″天薯″、″中薯″、″晉薯″、″冀張薯″、″并薯″、″京張″、″石薯″、″興佳″、″閩薯″、″閩誠″、″中薯早″、″鄂馬鈴薯″、″魯馬鈴薯″、″滇馬鈴薯″、″寧薯″、″中薯紫″、″春薯″、″麗薯″、″黔芋″、″鄭薯″、″長薯″、″北薯″、″高原″、″寧紫″、″萬芋″、″定薯″和″華薯″等系列品種分布在馬鈴薯產區。我國馬鈴薯產期因氣候條件、品種特性、種植時期、種植方式(露地種植、地膜覆蓋、大棚二三膜種植)而異,一般露地的春馬鈴薯、秋馬鈴薯、冬馬鈴薯在1月上旬至5月中旬、7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播種,分別于4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11月至翌年1月、翌年3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成熟收獲,現我國馬鈴薯產品已做到了全年保供。
我國馬鈴薯上防治對象的現狀
目前,馬鈴薯上病蟲草害的防治及其生理活動需要生長調控已成為我國馬鈴薯生產豐產高產管理的關鍵措施。
(一)馬鈴薯常見病蟲草害
據筆者不完全統計,我國馬鈴薯常見的病蟲草害只少215種(不含非侵染性病害和害鼠),其中病害36種、害蟲115種、雜草64種。
1.馬鈴薯病害發生種類與分布
據筆者整理、統計,我國馬鈴薯常見病害有36種(見表1),不包括缺氮癥、缺磷癥、缺鉀癥、缺鎂癥、缺鐵癥、缺錳癥、缺硼癥、缺鈣癥、缺硫癥、缺鋅癥、缺銅癥、缺鉬癥、氮素過剩癥、硼素過剩癥、錳素過剩癥、澇害、旱害、冷害、凍害、高溫灼傷、濕害、悶害、冰雹傷害、雷擊傷害、空心褐心病、馬鈴薯畸形薯、馬鈴薯塊莖二次生長、馬鈴薯黑心病、馬鈴薯膠狀末端腐爛(糠尾病、爛尾病)、青頭(馬鈴薯塊莖變綠)、馬鈴薯塊莖花青素沉著及藥害(包括缺苗型、斑點型、枯萎型、變色型、異態型)等非生物病害,其中發生最為普遍且危害較重的主要病害有馬鈴薯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軟腐病、環腐病、瘡痂病、病毒病等。在馬鈴薯病害中,馬鈴薯癌腫病和寄生性雜草菟絲子是傳播馬鈴薯病毒的媒介。
2.馬鈴薯害蟲發生種類與分布
據筆者整理、統計,我國馬鈴薯常見害蟲有3門4綱11目39科115種(見表2),其中危害馬鈴薯較重的常見種類包括蝗蟲類、金龜類、螻蛄類、蚜蟲類、葉甲類、瓢蟲類、夜蛾類、螨類等害蟲。在馬鈴薯害蟲中,葉蟬、蚜蟲和馬鈴薯甲蟲是馬鈴薯環腐病的傳播介體,蚜蟲是馬鈴薯V病毒病、馬鈴薯卷葉病毒病、馬鈴薯M病毒病、馬鈴薯X病毒病等多種馬鈴薯病毒病的傳毒昆蟲,其中桃蚜、麥長管蚜、棉蚜、茄無網蚜是馬鈴薯病毒病的傳毒媒介;線蟲是傳播馬鈴薯黑脛病的媒介昆蟲,同時還會加重馬鈴薯枯萎病、馬鈴薯黃萎病等土傳病害的發生與蔓延。
3.馬鈴薯田雜草種類與分布
據筆者整理、統計,我國馬鈴薯田常見雜草有22科64種(見表3),發生普遍、危害馬鈴薯較重的常見雜草種類包括稗草、狗尾草、野燕麥、馬唐等禾本科雜草及鐵莧菜、蒼耳、苘麻、反枝莧、藜、馬齒莧、龍葵、刺兒菜、大刺兒菜等闊葉雜草。在馬鈴薯田雜草中,馬齒莧、打碗花是馬鈴薯腐爛莖線蟲病的傳播媒介,曼陀羅是馬鈴薯病毒病、馬鈴薯白線蟲病、馬鈴薯金線蟲病的傳播媒介,龍葵是馬鈴薯癌腫病、馬鈴薯金線蟲病、馬鈴薯白線蟲病的傳播媒介;曼陀羅、田旋花和龍葵是馬鈴薯麥蛾的寄主,田旋花是盲蝽、小地老虎的寄主,狗尾草、牛筋草、馬唐是黃脛小車蝗的寄主,蒼耳是蚜蟲的寄主,草木樨是苜蓿盲蝽的寄主,狗尾草、稗草是葉蟬的寄主,葎草是黑唇盲蝽的寄主植物。
(二)馬鈴薯生理活動需要調控
調控馬鈴薯生理活動是馬鈴薯增產增收的一條新途徑。目前,馬鈴薯生長有苗齊、增產、調節生長、抑制出芽、枯葉、抑制腋芽生長等幾項生理活動需要調控。
我國馬鈴薯使用農藥登記總體情況
(一)我國主要食用作物用藥登記情況
截至2022年10月14日,我國主要食用作物(包括水稻、小麥、玉米、高粱、谷子、大麥、大豆、綠豆、小豆、馬鈴薯、甘薯)使用農藥登記產品共有18251個(見表4),除草劑產品7606個,占登記主要食用作物用藥總數的41.67%,殺蟲劑產品5541個次之,占登記主要食用作物用藥總數的30.36%,殺菌劑產品4288個略遜,占登記主要食用作物用藥總數的23.49%,植物生長調節劑產品493個,其他農藥產品323個。其中原藥(TC)28個,制劑18223個。已登記農藥低毒以下產品15817個,占比為86.66%。
(二)我國馬鈴薯使用農藥登記現狀
1.總量 從發展趨勢來看,2004年以來馬鈴薯用農藥產品登記呈平穩增長趨勢(見圖2)。截至2022年10月14日,我國在馬鈴薯上登記的有效期內的企業275家、產品總量599個,約比水稻上登記的農藥產品總量少94%,但遠多于高粱、谷子、糜子(黍)、大麥、蕎麥、薏苡、綠豆、小豆、豌豆、扁豆、甘薯、山藥、芋等其他食用作物上登記的農藥產品。經統計,599個登記產品包括345個單制劑和254個混配制劑,分別占馬鈴薯登記農藥總數的57.6%和42.4%,共涉及有效成分119種。
2.結構 從農藥產品類別結構來看,馬鈴薯上登記的農藥產品有五類(見圖3):殺菌劑產品383個,占馬鈴薯用農藥登記總數64%;除草劑產品100個,占比17%;植物生長調節劑產品56個,占比9%;殺蟲劑產品54個,占比9%;其他農藥產品6個,僅占1%。
(1)殺菌劑
登記的383個馬鈴薯用殺菌劑中(含殺線蟲劑1個、殺螨劑/殺菌劑5個、殺蟲/殺菌劑2個、植物誘抗劑1個、殺菌劑/殺蟲劑1個、殺蟲劑1個,其中個別的殺菌劑氟啶胺產品登記農藥類別為殺蟲劑),有單劑205個、混劑178個。其中,馬鈴薯晚疫病登記的農藥產品數量最多,達92種277個產品(見表5);馬鈴薯早疫病次之,有29種60個(見表6);馬鈴薯黑痣病略遜,有25種54個(見表7);其后為馬鈴薯黑脛病(見表8)、環腐病(見表9)、病毒病(見表10),分別有4種6個、2種6個、4種4個,其余為根結線蟲(病)2個,瘡痂病、根腐病、疫病各1個。其中有的精甲霜.嘧菌酯.噻呋、嘧菌酯、精甲.嘧菌酯的生產企業在馬鈴薯晚疫病、黑痣病上進行了登記,個別的唑醚.氟酰胺生產企業在馬鈴薯早疫病、黑痣病上進行了登記,有的噁酮.霜脲氰、代森鋅、烯酰.吡唑酯、噁酮.氟噻唑、氟啶胺、唑醚.代森聯的生產企業在馬鈴薯晚疫病、早疫病上進行了登記;有的嘧菌酯生產企業在馬鈴薯早疫病、晚疫病、黑痣病上進行了登記。
馬鈴薯上登記的殺菌劑產品中,登記的有效成分有68種,其中單劑43種(見表11)、復配劑25種。復配劑中,戊唑醇、苯醚甲環唑、氟吡菌胺、霜霉威鹽酸鹽、代森聯、氟酰胺、霜霉威、氟唑菌酰羥胺、唑嘧菌胺、氟嘧菌酯、三乙膦酸鋁、波爾多液、王銅、異菌脲、氟醚菌酰胺、纈菌胺、啶氧菌酯、嘧菌環胺、咪鮮胺、多抗霉素、福美雙、氟吡菌酰胺、嘧霉胺、硫酸銅鈣、極細鏈格孢激活蛋白等25種有效成分未以單劑形式在馬鈴薯上登記。登記的殺菌劑單劑集中在前5種有效成分(見表11),約占馬鈴薯田殺菌劑單劑登記總量60%。
登記單劑中,氟啶胺的登記數量最多,有44個,占單劑總數20.18%;后依次為嘧菌酯(24個)、代森錳鋅(23個)、氰霜唑(14個)、代森鋅(13個)、咯菌腈(9個)、烯酰嗎啉(7個)、吡唑醚菌酯(6個)、噻呋酰胺(5個)、氫氧化銅(5個)等。其中,殺菌劑單劑前7種農藥產品數量約占馬鈴薯登記殺菌劑單劑總數67%。
馬鈴薯使用殺菌劑混劑產品的登記農藥品種和數量共有95種188個,其中二元復配殺菌劑92種184個(見表12)、三元復配殺菌劑3種4個(見表13)。殺菌劑復配產品中,含嘧菌酯產品居復配產品第一位(40個),而含烯酰嗎啉、吡唑醚菌酯的復配產品數量則緊隨其后,分別有36個、33個。
(2)除草劑
在登記的100個馬鈴薯用除草劑中,有單制劑49個、混劑51個,其中一年生雜草登記數量最多(74個,見表14),后依次為一年生闊葉雜草(8個,見表15)、一年生禾本科雜草(8個,見表16)、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及部分闊葉雜草(5個,見表17)、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及闊葉雜草(2個,見表18),其余為一年生雜草及部分闊葉雜草、一年生闊葉雜草及莎草科雜草、一年生及部分多年生禾本科雜草(見表19)各1個。
馬鈴薯上登記的除草劑產品中,登記的有效成分16種,其中單劑8類10種(見表20)、復配劑6種,而復配劑中只有精喹禾靈、異噁草松、異丙甲草胺、撲草凈、乙氧氟草醚和噻吩磺隆等6種有效成分未以單劑形式在馬鈴薯上登記。登記的除草劑單劑主要集中在前6種有效成分,占馬鈴薯除草劑單劑登記總數的83.67%。
單劑登記數量最多的為砜嘧磺隆,有17個登記產品,占單劑總數34.69%;其后依次為二甲戊靈6個,滅草松(包括滅草松鈉鹽)、精異丙甲草胺各5個,嗪草酮、乙草胺各有4個,等等。其中,砜嘧磺隆、二甲戊靈、滅草松、精異丙甲草胺等4種除草劑登記產品數量占馬鈴薯上登記除草劑單劑的57.14%。
馬鈴薯用除草劑混劑產品的登記農藥品種和數量共有17種51個,其中二元復配除草劑13種36個(見表21)、三元復配除草劑4種15個(見表22)。除草劑復配產品中,含砜嘧磺隆產品穩居復配制劑產品第一位,有28個。
(3)植物生長調節劑
登記的56個馬鈴薯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中(含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3個、除草劑3個),有單劑51個、混劑5個,其中,苗齊、增產登記數量并列第一(各有20個,見表23),其后依次為調節生長(18個,見表24)、抑制出芽(9個,見表25,包括抑制馬鈴薯塊莖發芽)、枯葉(8個,見表26)、抑制腋芽生長(1個,見表27)。
馬鈴薯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產品中,登記的有效成分有17種,其中單劑12種(見表28)、混劑5種,而混劑中24-表蕓苔素內酯、28-高蕓苔素內酯、萘乙酸、復硝酚鈉、及22、23、24-表蕓苔素內酯5種有效成分未以單劑形式在馬鈴薯上登記。登記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單劑集中在前5種有效成分,約占馬鈴薯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單劑登記總量73%。
單劑登記數量最多的為赤霉酸,有20個登記產品,占單劑登記總數39.22%;氯苯胺靈9個,占比為17.65%。其中,赤霉酸、氯苯胺靈、敵草快3種登記產品數量占馬鈴薯上登記植物生長調節劑單劑的72.55%。
登記的混劑中,均為二元復配制劑(見表29)。
(4)殺蟲劑
在登記的54個馬鈴薯用殺蟲劑中,有單劑40個、混劑7種14個,其中,以蚜蟲登記數量最多(26個,見表30),其次是蠐螬(23個,見表31)、二十八星瓢蟲(4個,見表32)、甲蟲(3個,見表33)、白粉虱(2個,見表34)、馬鈴薯塊莖蛾(2個,見表35)、金針蟲(1個,見表36)。
登記的殺蟲劑產品中,登記的有效成分有17種,其中單劑14種(見表37)、復配劑3種,而復配劑中只有氯蟲苯甲酰胺、噻蟲啉、螺蟲乙酯等幾種有效成分未以單劑形式在馬鈴薯上登記。登記的殺蟲劑單劑集中在前5種有效成分,約占馬鈴薯田殺蟲劑單劑登記總量78%。
登記的單劑中,噻蟲嗪產品數量最多,有14個,占單劑總數的40%;后依次為噻蟲胺(6個)、高效氯氰菊酯(4個)、吡蟲啉(3個),等等。其中,殺蟲劑單劑前3種產品數量占馬鈴薯上登記殺蟲劑單劑總數的65%。
登記的混劑中,噻蟲.氟氯氰的產品數量最多,有5個(見表38),占所有混劑產品登記數量的35.71%;噻蟲.高氯氟登記數量次之,有3個。93%的混劑組合為含噻蟲胺、噻蟲嗪和氯氟氰菊酯等4種有效成分的復配劑。
(5)其他農藥
在馬鈴薯上登記的其他農藥產品有5種6個(見表39,包括殺蟲/殺菌劑1個,殺菌劑1個,殺菌劑/殺蟲劑3個,殺蟲劑/殺菌劑1個),均為三元復配產品。其中咯菌腈.嘧菌酯.噻蟲嗪、吡醚.咯.噻蟲的生產企業在蠐螬、黑痣病上進行了登記,氟酰胺.嘧菌酯.噻蟲嗪的生產企業在金針蟲、黑痣病上進行了登記;吡唑酯.噻蟲嗪.中生素、苯醚.咯.噻蟲的生產企業在蚜蟲、黑痣病上進行了登記。
馬鈴薯上登記的其他農藥產品中,實際登記的有效成分僅有1種,為復配劑。復配劑中,只有中生菌素未以單劑的形式在馬鈴薯上登記。登記的其他農藥產品中,含噻蟲嗪產品最多,有4個,占比達80%。
3. 種類
從農藥產品種類來看,馬鈴薯使用農藥登記以化學農藥為主,有533個,占登記總數88.98%;生物農藥的登記產品66個,占登記總數11.02%,說明我國有機綠色馬鈴薯病蟲害防控有藥可用。生物農藥中,從登記品類來看,以生物化學農藥占大多數,達51個(見表40),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農用抗生素次之,分別有7個、5個、3個;從登記農藥的主要用途來看,涉及馬鈴薯生產使用農藥有植物生長調節劑49個、殺菌劑15個、殺蟲劑2個。從登記有效成分來看,以生物化學農藥為主,有19個,微生物農藥、農用抗生素、植物源農藥次之,有效成分分別有5個、4個、1個。
4. 劑型
599個登記產品中,涉及農藥劑型共有26種(見表41),登記數量居首位的為懸浮劑(SC),有202個,占馬鈴薯用藥登記總數的33.72%;其后依次為水分散粒劑(WG)89個、可濕性粉劑(WP)72個、乳油(EC)57個、可分散油懸浮劑(OD)36個,占比分別為14.86%、12.02%、9.52%、6.01%,其他劑型水劑(AS)、顆粒劑(GR)、懸浮種衣劑(FSC)、可溶液劑(SL)、種子處理懸浮劑(FS)、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WS)、結晶粉(JJF)、熱霧劑(HN)、懸乳劑(SE)、微乳劑(ME)、微囊懸浮劑(CS)、可溶粉劑(SP)、粉劑(DP)、微囊懸浮-懸浮劑(ZC)、水乳劑(EW)、種子處理微囊懸浮-懸浮劑、種子處理微囊懸浮劑(CF)、熏蒸劑(VP)、濕粉(WF)、可溶粒劑(SG)和干拌種劑(DS)等合計占比23.87%。通過表41可以看出,馬鈴薯上環境友好農藥劑型有了較大的發展,懸浮劑、水分散粒劑、可分散油懸浮劑、可溶液劑、懸乳劑、微乳劑、微囊懸浮劑、微囊懸浮-懸浮劑、水乳劑等綠色環保型農藥劑型已占有較大比率。
5. 毒性
馬鈴薯使用農藥產品毒性結構統計見圖4,低毒農藥產品510個,占登記農藥總數85%;微毒農藥產品73個,占比12%;中等毒16個,僅占3%。近年來,高毒農藥已退出馬鈴薯用藥登記,符合綠色農產品發展需要的生物農藥、化學農藥產品登記提速,如枯草芽孢桿菌、木霉菌、解淀粉芽孢桿菌、蘇云金桿菌、球孢白僵菌、香芹酚、氟吡菌胺.精甲霜靈、吡唑醚菌酯、唑醚.代森聯、吲哚丁酸、萘乙酸、三十烷醇、氨基寡糖素、苦參.牛至提取物、幾丁聚糖等高效低毒、微毒的生物農藥和化學農藥,說明我國馬鈴薯上登記農藥產品的毒性等級向著毒性更低的方向發展。
6. 新品種
我國2015-2022年在馬鈴薯上登記農藥新品種產品共計122種202個,占馬鈴薯上登記農藥總數33.72%,其中登記新殺菌劑產品86種137個,占登記新農藥品種總數的67.82%%;除草劑產品10種28個,占比13.86%;殺蟲劑產品14種24個,占比11.88%;植物生長調節劑產品7種8個,占比3.96%;其他農藥產品5種5個,僅占2.48%。
表42可以看出,新農藥品種當中生物農藥共有13種14個,占首登新農藥總數的6.93%,說明生物農藥日益受到登記證持有人的青睞。表42、表43還可以看出,我國農藥研發實力不斷增加,特別是植物生長調節劑領域處于絕對領先地位,表明我國已成為具有自主創新農藥能力的國家之一。近幾年馬鈴薯上境內企業登記新農藥品種99種,占比達81.15%。2015-2022年馬鈴薯上境內、境外企業首登化學農藥新品種和年份分別見表44、表45。
7. 企業
經統計,我國馬鈴薯使用農藥生產企業共275家,分布在境內生產企業250家。從境內生產企業家數來看,山東省是登記馬鈴薯用藥生產企業最多的省份,位居第一,達53家,占比22.08%;江蘇省35家,位居第二;河南(20家)、河北(17家)、浙江(16家)、安徽(13家)、陜西(12家)、廣東(11家)、江西(10家)、上海(10家)、四川(9家)和黑龍江(7家)的企業家數均超過6家。馬鈴薯用藥登記領先省份的代表企業情況見表46。
除中國企業外,還有6家美國企業(愛利思達生物化學品北美有限公司、科迪華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美國阿塞托農化有限公司、美國默賽技術公司、美國世科姆公司、美國仙農有限公司)、4家日本企業(愛利思達生命科學株式會社、日本石原產業株式會社、日本史迪士生物科學株式會社、日產化學株式會社)、2家德國企業(巴斯夫歐洲公司、拜耳股份公司)、2家以色列企業(安道麥阿甘有限公司、安道麥馬克西姆有限公司)、2家印度企業(印度科門德國際有限公司、印度聯合磷化物有限公司)、1家比利時企業(愛利思達生物化學品比利時公司)、1家澳大利亞企業(澳大利亞紐發姆有限公司)、1家保加利亞企業(保加利亞艾格利亞有限公司)、1家葡萄牙企業(葡萄牙阿森薩農化有限公司)、1家瑞士企業(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1家意大利企業(意大利意賽格公司)、1家英國企業(英國先正達有限公司)、1家智利企業(智利科米塔工業公司)、1家墨西哥企業(墨西哥澳寶公司)也在中國進行了馬鈴薯使用農藥產品的登記。
前景展望
從境外馬鈴薯用藥來看,盛產馬鈴薯的印度、烏克蘭、俄羅斯、美國、德國、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法國、英國、波蘭、荷蘭、加拿大、伊朗、秘魯、埃及、阿爾及利亞、巴基斯坦、土耳其、哈薩克斯坦、羅馬尼亞、盧旺達、肯尼亞、馬拉維、澳大利亞、科威特、摩爾多瓦、比利時、西班牙、朝鮮、尼日利亞、丹麥、新西蘭、瑞士、南非和以色列等國家都可成為我國農藥企業出口目標國。當前,境外發展的豐樂農化、中山化工、廣康股份、威遠化工、龍燈化學、激素股份、藍豐化工、瑞邦股份、優嘉公司、中旗股份、江山股份、邁克斯、泰禾股份、潤農化工、正道藥業、海利爾、聯合農藥、濱農公司、沈陽科創、上虞穎泰、禾本科技、三江益農、中山集團、順毅股份、永農生物、利爾作物等中國農藥企業應搶抓機遇,謀劃全球馬鈴薯用藥市場布局,與農藥登記服務機構(網聯登記咨詢、瑞歐科技等)聯合展開境外農藥登記事務,加快EX農藥登記和批準進口農藥登記工作,努力構建我國農藥服務全球馬鈴薯產業發展新格局。
從境內馬鈴薯用藥來看,我國四大馬鈴薯產區使用農藥一直是剛性需求,馬鈴薯用藥登記提升空間比較大。且隨著綠色、有機馬鈴薯田用藥的增加,尤其是馬鈴薯田有害生物重發、頻發需要農藥進行保護,加之全國各地推薦高效低毒新農藥品種和生物農藥的廣泛使用,以及非噴霧農藥使用強勁增長,特別是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包括植保噴霧機械、無人植保機)、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統防統治植保服務組織)、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制種大縣獎勵、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工程、使用生物農藥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的利好,預判未來境內馬鈴薯使用農藥的總體數量會快速增長,馬鈴薯用藥登記會明顯上升,其發展前景可期。
存在問題與建議
1.馬鈴薯上用藥登記總量相對太少且類別結構不均衡
經統計,2004-2022年(10月14日),馬鈴薯用藥產品數量由42個增長至599個,增加13.26倍,年復合增長率15.91%,但馬鈴薯上用藥登記總體數量相對太少(2020年馬鈴薯、大豆播種面積分別為近500萬公頃、近1000萬公頃,馬鈴薯用藥總量卻比大豆少892個),且馬鈴薯上用藥登記類別結構不均衡,與防治對象需求不匹配問題嚴重。登記以殺菌劑為主,占馬鈴薯上登記農藥總數的64%,防治對象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黑脛病等病害有藥可用,環腐病、根結線蟲(病)、瘡痂病、干腐病等其他病害存在可用農藥少,馬鈴薯癌腫病、葉枯病、枯萎病、黃萎病、白絹病、灰霉病、軟腐病等病害尚無防治用藥;馬鈴薯用除草劑以一年生雜草為主,防治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及部分闊葉雜草、一年生闊葉雜草及莎草科雜草、一年生及部分多年生禾本科雜草的除草劑相對較少,防治山苦菜、刺兒菜、苣荬菜、問荊、車前、西伯利亞蓼等多年生闊葉雜草的除草劑相對缺乏;馬鈴薯殺蟲劑相對不足,蚜蟲、蠐螬、甲蟲等害蟲有藥可用,二十八星瓢蟲、白粉虱、馬鈴薯塊莖蛾、金針蟲等其他害蟲存在可用農藥少,蝗蟲類、薊馬類、蚧類、芫菁類、潛蠅類、螨類、蝸牛類等害蟲均無登記的防治用藥;馬鈴薯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登記集中在苗齊、增產、調節生長,抑制馬鈴薯塊莖發芽、枯葉、抑制腋芽生長的登記有效成分各有1個,產品無選擇性。此外,其他農藥產品的登記與生產上防控需要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建議農藥登記管理部門出臺馬鈴薯使用農藥專項登記制度,調整馬鈴薯用藥登記方向,促進馬鈴薯使用農藥均衡發展,推動構筑馬鈴薯用藥競爭新優勢。
2.有的混劑簡稱不規范
從農藥簡稱來看,馬鈴薯上登記的個別混劑名稱亟待整頓,除草劑混劑產品中,″異噁.異丙甲、異松.乙草胺″的有效成分均為異噁草松,但其簡稱不一致,有的稱‘異噁’,有的曰‘異松’;而其他農藥產品″吡醚.咯.噻蟲,苯醚.咯.噻蟲″的簡稱相同,都稱‘噻蟲’,其有效成分不同,后者為‘噻蟲嗪’,前者為‘噻蟲胺’。除此之外,殺菌劑″氟菌.霜霉威、氟菌.錳鋅,氟菌.肟菌酯″產品的簡稱相同,均標稱‘氟菌’,但有效成分卻不同,前二者為‘氟吡菌胺’,后者為‘氟吡菌酰胺’,故建議農藥登記管理機構對農藥簡化名稱進行清理、完善,規范、統一農藥簡化名稱標準。
3.登記用藥與馬鈴薯中的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不匹配
為促進馬鈴薯產品進出口貿易,切實保護人身健康,《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2021)中規定了199種殘留物在馬鈴薯(根莖類和薯芋類蔬菜)中的最大殘留限量標準(見表47),包括53種已在我國馬鈴薯上登記的農藥、84種未登記農藥和62種禁限用及有風險農藥。
除了蘇云金桿菌、枯草芽孢桿菌、木霉菌、球孢白僵菌、三十烷醇、幾丁聚糖、氨基寡糖素、解淀粉芽孢桿菌、極細鏈格孢激活蛋白豁免制定食品中最大殘留限量標準外,仍有春雷霉素、丁子香酚、呋蟲胺、噁草酸、氟唑菌苯胺、氟唑菌酰羥胺、氟嘧菌酯、氟啶蟲胺腈、硫酸銅鈣、氯氟醚菌唑、氯化血紅素、撲草凈、噻苯隆、噻菌銅、噻蟲胺、噻唑鋅、虱螨脲、乙氧氟草醚、吲哚丁酸、苦參堿、抑霉唑硫酸鹽、噁霉靈、毒氟磷、吡蚜酮、丙酰蕓苔素內酯、赤霉酸、調環酸鈣、氫氧化銅、香芹酚、24-表蕓苔素內酯、中生菌素、28-高蕓苔素內酯,以及22、23、24-表蕓苔素內酯等農藥有效成分殘留物的最大殘留限量未給出,這為馬鈴薯的安全生產留下了一定的隱患,故建議有關部門完善馬鈴薯上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保證我國馬鈴薯產品高質量發展,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