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世界農化網 日期:2023-07-04
人們口中常說的,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是投資、消費、出口。其中出口的衰退的原因有很多,有人認為是新冠疫情的大流行,造成的這波衰退,實則不然。比如說美聯儲的連續加息,人們消費預期的降低,中低端產業鏈的轉移等才是主因。從最早的英國脫歐,美國對中國企業的制裁,甚至于俄烏沖突都在發揮著它們的作用,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中國的出口。
世界銀行在今年3月底的一份報告中警告,全球經濟增長潛力降至30年最弱,發展的黃金時代可能已經結束。該行預測,2023年至2030年期間,全球各國的平均潛在GDP增長將降至每年2.2%的30年低點,與本世紀頭十年3.5%的年均水平相比大幅下降。
IMF最新的預測,今年全球GDP增長約2.9%,WTO的預測今年世界貨物貿易增速在1.0%左右,兩項數據均低于去年。就我國的情況來說,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認為,外貿走勢將呈現″前低后高″的態勢。″全年不一定會太高,但比去年底的預期要好,整個走勢可能會‘先下后上’,壓力主要在一季度。″
那中國農藥行業的一季度抗住壓力了嗎?
2023年一季度中國農藥進口情況
▌進口商品(38類)基本情況
圖1 2023年一季度進口商品(38類)基本情況(單位:噸/萬美元)
數據來源: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根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發布的數據來看,在2023年一季度,″非零售包裝的殺菌劑″最多,共進口10924噸,占比35.03%,金額1.1994億美元,占比35.06%,但同比依舊下降2.6%。有六個商品在一季度沒有進口,有一個商品盡在3月份出現少量進口。同比上升最多的商品是″其他零售包裝殺蟲劑″,增長比例達到200.5%。同比下降最多的商品是″零售包裝殺菌劑″,降幅比例達到60.1%。
圖2 2023年1-3月份進口商品(38類)具體明細
數據來源: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農藥商品在一季度基本呈現3種趨勢,第一種是基本持平,每個月進口的數量變化幅度不大。
2023年一季度中國農藥出口情況
▌出口商品(38類)基本情況
圖3 2023年一季度出口商品(38類)基本情況(單位:噸/萬美元)
數據來源: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根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發布的數據來看,在2023年一季度,″零售包裝的除草劑″最多,共出口175185噸,占比35.02%,金額7.1933億美元,占比34.98%。雖然出口總數量同比上升3.7%,但是金額同比下降29.9%。
圖4 2023年一季度出口商品(38類)具體商品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中國一季度出口的農藥商品當中,除草劑占比最高達到67.09%;排行第二的是殺蟲劑,占比13.62%。
圖5 2023年1-3月份進口商品(38類)具體明細
數據來源: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農藥商品在一季度基本呈現1種″U″型趨勢,″高-低-高″,并且3月是的出口量是最高的。
▌不同地區出口商品(38類)基本情況
圖6 2023年不同地區出口商品(38類)基本情況(單位:噸/萬美元)
數據來源: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根據上表可知,中國農藥出口總量500243.9噸,涉及金額50.02439億美元。其中,出口農藥同比下降6.1%,金額同比下降27.4%。出口數量最多的″江蘇省″,出口農藥總數是122725.2噸,占比25.54%,僅有3個省份沒有農藥出口,這3個省份集中在內陸地區分別是西北地區2個,西南地區1個。
圖7 2023年1-3月份不同地區出口商品(38類)具體明細
數據來源: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根據上圖可以發現,出口商品主要是″華東地區″占比80.61%,其次是″華中地區″占比8.3%,第三是″華北地區″占比4.98%。可以發現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都相對集中于中部和東南部。
2023年一季度,中國農藥商品(38類)的貿易逆差46.5億美元。其中,中國的主力出口商品是″除草劑″。而進口主力商品″殺菌劑″。但和去年相比,無論是商品數量還是商品金額,進口商品都有小幅度上升,出口商品有比較明顯的下降。
從數據上來看,農藥行業的商品的需求量沒有較大的明顯變化,但是由于受到外貿寒冬、財經政策等大環境的影響,外貿收入的商品金額下降約有3成。
過去十年,我國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2013-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發展中經濟體3.7%的平均增長水平。6月7日,經合組織發布最新一期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至5.4%。此前一天,世界銀行也發布了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將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5.6%。
雖然今天是預計增速是最近幾年(除2020年以外)中最低的,但是和IMF預測的全球GDP增速約2.9%相比,中國的經濟增速仍舊是飛快的。大家曾經享受過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刻,也許到了應該淡定接受經濟以正常的速度發展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