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果殼硬科技 日期:2023-06-29
現代農業雖然擁有了更高效的化肥、農藥、育種、農業機械等等,卻還是和一萬年前一樣,受晝夜、季節、降水、土地等自然條件的制約。是否有一種更現代的農業生產方式,能讓種地擺脫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徹底擺脫一萬多年來的″看天吃飯″?
近年興起的設施農業和植物工廠,試圖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自然制約因素″,以達到旱澇保收的目的。在本文中,一起來關注植物工廠,關注蔬菜自由。
1 什么是植物工廠
在理解植物工廠之前,需要厘清它與設施農業、垂直農業的內涵外延。
設施農業,是一種典型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人們通過在設施內進行的農業生產,綜合應用工程裝備、環境、生物等技術,按照動植物生長發育所需最佳環境,開展種植養殖生產,生產范圍包括設施種植業和養殖業。本文主要關注的設施種植業,目前主要是設施園藝產業,包括設施蔬菜、設施果樹、設施西甜瓜、設施花卉、設施食用菌等[1]。日常生活中我們都非常熟悉的溫室蔬菜大棚,就是一種標準的設施農業。
設施農業具備不限地域、不限季節地進行農業生產的優點,對我國農業生產和居民膳食結構均有至關重要的調節作用。目前我國設施蔬菜(含設施食用菌)生產面積近3500萬畝,年產量2.65億噸,占總生產量的1/3,年人均近190公斤;設施水果和西甜瓜年產量近0.5億噸,年人均35公斤。從產值來看,目前僅設施園藝產業產值就超過1.4萬億元,占園藝總產值五分之二以上、農業總產值四分之一以上,其經濟效益是大田作物的20倍以上、露地園藝作物的4~5倍[1]。
設施農業的典型形態是塑料溫室大棚,而進化版本則是垂直農業,垂直農業的最新代表就是植物工廠。植物工廠的本質是將農業生產流水線化:在完全工廠化的條件下,以工業生產方式進行作物種植,徹底擺脫農業″看天吃飯″的特征。
植物工廠的基本模式,是通過計算機、電子傳感系統、農業設施對植物生育的水肥氣光溫等環境條件進行高精度自動控制,為植物提供最適宜的生長條件。植物工廠對環境的掌控能力遠非大棚能比--最理想的植物工廠幾乎徹底脫離自然環境,生長要素完全可控、生產過程可預測,調節控制較傳統大棚更加有效。
除了環境控制,植物工廠也在種植方式上與傳統模式不同。通過垂直疊放生長架進行多層栽培,植物工廠的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從而繞過耕地面積不足的問題。
總之,植物工廠、垂直農業、室內種植,均屬于設施農業的高級階段,即智能設施農業(為呼應標題,下文均以植物工廠指代),也可以將之通俗地理解成一種更高級、更智能的大棚。
植物工廠的產業鏈不算復雜,主要由上游農業科技組件制造商、中游植物工廠企業和解決方案提供商、下游農產品渠道銷售三部分組成:
上游:由農業科技各硬件、軟件以及消耗品的制造商組成,包括生長照明設備、自動化控制系統、空調系統、生長支架、栽培工具、其它農化用品等。該環節大部分供應商非常成熟,競爭充分;少部分核心設備(照明)則有一定研發門檻;
中游:由售賣解決方案和整體架構供應商組成,包括大型植物工廠公司和解決方案提供者。垂直農場解決方案包括工業級種植裝置、貨柜種植系統、全封閉受控環境種植和溫室種植系統。中游為植物工廠的核心環節,也是初創企業最多的環節;
下游:農貿市場、商超、餐飲企業等銷售渠道。
早在2013年4月,″智能植物工廠″就被納入″十二五″863計劃[2]。雖然我國植物工廠起步較晚,但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進度并不慢,目前已有商業化植物工廠250余座[3]。
隨著建設現代農業成為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國家層面對設施農業的重視程度也與日俱增。在2022年兩會期間,總書記指出,″要向設施農業要食物,探索發展智慧農業、植物工廠、垂直農場,有效緩解我國農業自然資源約束″[4]。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第四條,在非常靠前的位置再次提出發展現代設施農業[5]。
(三)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實施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加快發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和蔬菜集約化育苗中心。加快糧食烘干、農產品產地冷藏、冷鏈物流設施建設。集中連片推進老舊蔬菜設施改造提升。推進畜禽規模化養殖場和水產養殖池塘改造升級。在保護生態和不增加用水總量前提下,探索科學利用戈壁、沙漠等發展設施農業。鼓勵地方對設施農業建設給予信貸貼息。(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
有如此重磅的政策支持,可以說現代設施農業已經成了未來我國農業最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
植物工廠在海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資本市場的偏愛。賽道已經有了Plenty、Bowery Farming、Aerofarm、Infarm等頭部初創公司。其中軟銀旗下愿景基金投資的Plenty,于2022年1月在E輪融資中融得4億美元,創下垂直農業領域里迄今為止最大的融資紀錄;同年3月,騰訊領投了荷蘭垂直農業公司Future Crops;7月,阿聯酋農業可持續技術公司Pure Harvest Smart Farms宣布完成1.805億美元的融資;9月,室內農業公司Gotham Green完成3.1億美元E輪融資;10月,美國有機農產品品牌SoilOrganic獲1.25億美元D輪融資。
綜合來看,在2022年一年中,該領域流入的資金就超過24億美元,較2021年的10億美元增長近150%,超過此前數年的總和。這一數額放在熱門賽道可能確實不算什么,但要放在農業領域,可真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巨款。
那么,植物工廠,相較于傳統農業與傳統設施農業,究竟有何具體的優劣勢?
2 優勢
簡單地說,植物工廠在耕作條件、自然友好度、智能化等方面具有特殊優勢。
超越土地
農業用地的稀缺性,一直是農業最底層的桎梏之一,隨著城市的持續擴張,對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需求,以及對環境保護運動的推進,如退耕還林等活動,更進一步加劇了農業用地的緊張。巴西農民此前對亞馬遜雨林的破壞,是這類矛盾的集中爆發的表現。植物工廠的一大潛力,正是在于改變土地的稀缺性。
空間:現階段,由于技術上的不完備以及經濟性等一系列原因,植物工廠距離理想設計仍有一定距離,但在空間利用率方面的巨大優勢已經凸顯。
通過多層立體栽培,植物工廠的單位面積產量,土地、空間資源利用率均遠超傳統種植模式:部分采用垂直種植模式的植物工廠可達到10~14層,同等占地面積下,實際有效面積可提升4.2倍 [6]。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內部環境調節能力的提升,這一數字仍有相當可觀的提升空間。
地點:由于植物工廠并不必然選用土壤作為基底物質,水培、海綿基底、霧培等無土栽培模式的廣泛使用,使植物工廠基本脫離了傳統設施農業對土壤的依賴,從而在選址層面近乎完全自由,規模也可大可小,適應能力很強。廢棄廠房、樓宇、集裝箱,經改造后均可用作植物工廠;如砂石地、鹽堿地等傳統農業生產開發難度極大的非可耕地,也不影響植物工廠運作;對水資源的有效利用,也允許植物工廠進駐水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
選址的自由為植物工廠帶來有別于傳統農業的商業模式,即在城市近郊甚至是市內進行批量種植。新鮮蔬果的物流損失很大,大量產品在途中就會被損耗,而植物工廠可通過利用閑置的城市、城郊空間進行規模種植,將產地盡可能貼近消費者的″餐桌″,從而減少對長途運輸、多層分銷的依賴,降低儲運成本的同時供應更為新鮮的農產品。更穩定的供應,也可抑制作物因季節波動帶來的價格波動。
霧培:也稱氣霧栽培,指利用噴霧裝置將營養液霧化為小霧滴狀,直接噴射到作物暴露在空氣中的根系,以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水分和養分的一種無土栽培技術。
此外,立地條件的廣泛結合高空間利用率,也使植物工廠成了海島、極地、空間站,甚至是未來的月球科研站等空間稀缺的場景下最佳,甚至是唯一的選擇。
從政治層面來看,對于土地資源較為稀缺,耕種條件差,面臨糧食安全風險的國家,植物工廠也具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這種愿景過度理想化,忽略了一些現實問題,關于這一點我們將在缺點部分詳述。
超越自然
傳統農業除了依賴可耕種的土地,也同樣依賴氣溫、季節、降水、光照等一系列自然條件。如何盡可能減少自然因素的制約,一直是設施農業的核心發展目標之一。大棚就已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外部環境的依賴,實現反季節生產、周年生產,但植物工廠的愿景要更有野心。
人造光源:理想的植物工廠完全不依賴自然光,轉而使用人工光源滿足植物生長需求,行業目前主要選用LED。
眾所周知,光是植物生長的核心元素之一,但植物只能部分利用太陽光的光譜,如綠色的波長更強烈地被植物的葉子反射和透射,紅色和藍色的波長則更有效地被吸收。同時,可用的光譜和強度受地理、天氣和季節影響。除了光合作用和生長的核心功能外,光還可以作為植物的信號,以某種方式促進它的成長發育,如產生更高的莖或促進開花。此外,不同的植物對光有不同的需求,它們對使用的光波也有不同的反應。
植物工廠正是致力于解決這些問題。
人造光源的高效之處在于,它不是簡單模仿自然光,而是根據所種植作物的生物學效應調整光照強度、光質以及光周期,從而更有效地促進植物生長。通過人工補光或全人工光照射植物,可以促進植物生長,提高產量,改善產品形態、色澤等(如較綠色生菜更受歡迎的紅色生菜),而且還可以減少病蟲害(光照同樣控制害蟲、細菌和真菌病原體的晝夜節律)。
信息來源:紐克斯招股書[7]
人工環境:上文已提及,除了人造光源外,植物工廠對內部環境的控制精度遠超傳統設施農業,可實現周年生產。內部的各生長要素均盡可能地維持在作物的最佳生長參數下,故不再受季節、氣候影響,在自然災害頻發的當下也可降低異常波動帶來的影響。
由于與外界實現了準隔離,工廠內植物的生長環境更加清潔,植物健康狀況更佳。封閉設施盡可能的減少了病蟲害的侵入,無土栽培的廣泛使用也避免了土壤帶來的常見病害--哪怕使用土壤的植物工廠,也傾向于選擇經過處理的潔凈土壤,而非暴露在外的天然土地。
總的來說,植物工廠所尋求的,就是實現更高的產量,更可控的生長周期,更強的生長一致性(品控),以及更穩定且可預測的產量。
據一些報道稱,植物工廠番茄只需生長2個月即可采摘,而傳統大棚番茄的生長周期則長達百天;一些葉菜的只需露地栽培的 1/5~1/3 時間就可收獲,且因無需休耕,植物工廠的復種指數可達露地栽培的3~5倍,傳統上一年只能種植兩三茬蔬菜,但植物工廠一年可以種植 10~15茬,年畝產量可達40~60噸,是傳統露地栽培的數十倍至上百倍[1][8][9][10]。
以被譽為世界上最大垂直農場的AeroFarms為例,公司甚至稱其在新澤西的工廠生產力比商業化農場高390倍,可實現蔬菜每16天收割一次,一年總產量約為90萬公斤[11]。農科院的研究成果,則成功實現植物工廠水稻種植60天左右收獲,將傳統大田環境下120天左右收獲的水稻生長周期縮短了一半[6]。
綠色農業
現代農業雖然廣泛種植各類植物,但它和環保二字沒有任何關系。大田農業本身不產生天然污染物,但在種植過程中,為了保證有足夠產出,不可避免地要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出。然而,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對環境不夠友好,可能導致土壤退化,地下水污染,殘留物對人體也不安全。我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由于農業生產水平偏低,受困于農藥、化肥用量大但效率低,尤其是化肥用量曾一度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在持續治理多年后才在現今有了明顯改善[12][13]。
此外,化肥和農藥的生產本身也涉及高能耗、大量碳排放、有毒有害廢棄物等問題--根據聯合國相關報告,全球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3%~21%與農業部門有關[14]。解決氣候危機,實現″3060″雙碳目標,也需要從農業著手。
同時,農業也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用水--實際上,現代農業生產的用水量是壓倒性的多,超過其他全部人類生產生活之總和。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2020年糧食及農業狀況》顯示,農業用水占全球水資源消耗的70%;根據我國統計數據,21/22年的農業用水占用水總量也在60%以上[15][16]。水資源分配是當下人類社會的重大問題之一,其引發的一系列糧食安全、飲用水等矛盾,甚至是地區沖突的主要誘因之一。
水:得益于相對封閉且高度可控的環境,植物工廠可以實現極高水平的水資源循環利用。
上文提及的AeroFarms就曾表示,雖然旗下植物工廠的生產能力極大提高,但用水量只有傳統種植模式的5%左右[17]。其它一些報道也提及,經過科學設計的智能灌溉系統可確定作物所需的精確水分平衡,疊加再循環系統,可將用水量減少90%~97%[9][18]。
肥:智能系統的存在也同樣強化植物工廠對化肥的利用率。如霧培、水肥一體化均可確保營養物質直接送達根系,未被吸收的也可循環利用,從而減少化肥的過量使用。據稱,植物工廠的肥利用率可達露地栽培的2~3倍[9]。
藥:茄科作物如辣椒、茄子、番茄與馬鈴薯,葫蘆科作物如黃瓜、甜瓜等作物有連作障礙,在普通大田或溫室大棚條件下,連作會導致病蟲害和減產,需要進行大量高成本高污染的土壤消毒與追肥工作。而多數植物工廠不存在這類問題,它們不需要天然土壤,高經濟收益作物不必擔心高強度連作而減產;由于消除了潛在的連作問題,加上近似密閉式的均一生產條件,保證了較少的病蟲害,進而使農藥用量遠少于傳統農業,對環境的影響也大幅下降。無污染的綠色農產品也更為符合當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需求。
此外,化肥、農藥用量的減少也有助于降低種植成本,強化對供應鏈異常情景的抗力(如疫情和地區沖突導致的價格上漲)。植物工廠傾向于靠近消費者″餐桌″的選址標準,可縮短運輸距離,也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碳排放問題。
自動化
除了上述優點外,植物工廠搭載大量智能化設施,高度工廠化作業的特征也使得行業相信,高度自動化的機器人作業將是非常可行的模式。
機器人可移動植物或調整密度,且生產過程的自動化也可減少人為誤差,以及緩解農業生產突出的勞動強度問題等。這無疑在勞動力價格持續上漲,農業待遇不足導致勞動崗位吸引力不強的當下,是一種不錯的措施,亦可降低植物工廠的長期經營成本。
3 缺點
雖然我們全方位了的列舉了植物工廠的優點與潛力,但現實是植物工廠在現實中相當罕見。理想的植物工廠幾乎是最完美的農業形態,可惜在現實中,它的問題就如優點一樣突出。
幾十元的生菜
植物工廠當然能種菜,但能夠經濟地種菜則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
植物工廠生產模式像工廠,也自然而然具備工廠的重資產特征,前期投資相當高。高度智能化的工廠需要安裝大量的設備、儀器,所需要的控溫、通風、消毒設備等背后均意味著大量資金投入,使得植物工廠的建造成本相當之高。
前瞻產業院數據顯示,建設一個1000平方米以下的植物工廠(包括內部裝修、設備、設施),每平方米成本在15000~20000元之間;建設5000~10000平方米的植物工廠,每平方米成本在8000~10000元;建設10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植物工廠,建設成本會下降至8000元每平米[6]。《證券時報》報道的智慧牧草工廠項目,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需要資金5000萬元,其中裝備需要2500萬~3000萬元,廠房需要2000萬元 [19]。其中,照明設備是植物工廠的設備成本中占比最高的項目,完全采用LED光源的工廠,照明設備費用可占到總設備成本的一半[6]。
除了啟動資金需求大,植物工廠的日常經營也不便宜。
植物工廠用人工環境取代了自然條件,代價則是遠超傳統農業的巨幅能耗。當前植物工廠尚無統一的設計方案,不同企業的設施各不相同,但能源無一例外都是成本最主要的構成,占40%~70%左右,普遍在50%上下,其中光源和空調分別占了成本的 60%和35%[10][19]。
遺憾的是,在現階段,垂直種植模式所具備的額外土地和空間利用率,以及植物工廠理論上的任何優勢,都完全不足以抵消非常高昂的能源成本。畢竟陽光免費,人造光可是要用電的。
《人民日報》援引數據顯示,植物工廠種植1千克生菜需要消耗10度電,成本可高至每100克約6元,零售價每100克10~12元[1]。在京東平臺可以搜到的水培植物工廠菜的價格為16.8元/150g,這一價格是目前北京新發地生菜批發價幾十倍以上,比盒馬生鮮最貴的有機生菜和生菜苗還要貴一倍多,一般消費者完全不可能接受。而生菜已經是非常適合現階段植物工廠的作物,其它大部分作物在經濟性的表現只能說慘不忍睹。
維護一個潔凈的室內環境也并不便宜。目前的植物工廠做不到與外界的完全隔離,通風系統等環節仍然會帶入污染物,所以也就不能徹底杜絕病蟲害影響,且循環空氣以及潮濕環境也導致真菌病害要比露天種植威脅更大。處理這些問題同樣依賴持續的運營投入。其它如農用資材(營養液、種子等)費、工人薪資、員工薪酬等方面的支出也不能忽視--特別由于植物工廠的技術含量遠超傳統農業,企業往往需要很多薪酬水平較高的技術人員,這對處在創業早期的企業也是額外壓力。
農業從來不是以高利潤率聞名的行業,不會有多少消費者愿意為幾十塊的蔬菜買單,哪怕是對有機、環保概念相當癡迷的發達國家消費者,也很介意為沙拉里的生菜多掏錢。銷售農產品很難支撐高投入高產出的商業邏輯,居高不下的成本已成當前植物工廠面臨最直接的發展障礙,90%的創業公司無法實現盈利,也并沒有特別明確的盈利路線。
在植物工廠一度火熱的海外,″算不過來賬″的后果已經顯現。
2016年10月,日本東芝即宣布,位于該國神奈川縣的橫須賀無塵植物工廠于當年12月關閉,這給當時轟轟烈烈發展的日本植物工廠產業造成打擊;成立于2010年的Farmedhere曾是北美最大的室內垂直農場,在幾年前就因始終無法解決能源成本而關停;另一家大型垂直農業農場PodPonics則是因供應鏈問題而破產;融資超6.4億美元的高科技溫室公司AppHarvest在2022年的前三季度總收入為1000萬美元,凈虧損卻超過8300萬美元;法國集裝箱植物工廠Agricool在今年1月進入破產程序;總部位于柏林的垂直農廠Infarm宣布將裁員50%以上。
相較于遠大的理想,植物工廠的現實可以說是有點太殘酷了。
水土不服
雖然描述得天花亂墜,但植物工廠并不適合種植所有作物,如大田作物,如小麥、水稻、玉米、棉花、大豆等。
這與這些作物本身的經濟性有關,也與植物工廠的設計有關。
即使不考慮成本問題,水培、霧培、非土壤基底等無土栽培模式也只適合根系較淺的作物。禾本科作物由于高度、根系等問題種植難度偏大,特別是很難在垂直方向多層種植,等于犧牲了植物工廠最大的優勢,至于更加高大的木本植物更不必多說。
所以植物工廠現階段只是具有這樣那樣的潛力,距離能解決什么實際問題還是比較遙遠。
這也是為什么幾乎所有國內外的創業公司都極其癡迷生菜、番茄和草莓這三種東西。
無他,唯省事爾。
資本熱病
農業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歷史長達一萬多年,想為這個歷史悠久的行業講一個資本市場愿意聽的故事,當然不容易,這也導致植物工廠行業另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過于熱衷投市場所好。
比如我們在上文提到的植物工廠的環保潛力。植物工廠當然可以減少藥肥的使用,且對城市空間的利用也有助于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問題是想要實現這樣的愿景非常困難。
可持續性(ESG、碳中和、減碳)是當前廣受關注的議題,在資本市場也很受歡迎。室內農業企業很喜歡將減碳潛力掛在嘴邊,但在巨大的能耗面前,這種減碳潛力也就只能是潛力。實際情況更可能是,它們所謂的減少藥肥使用帶來的減少溫室氣體,早就被空調和照明成倍的用了回來。更何況植物工廠既做不到完全不用農藥,也不能不用營養液,完全的綠色生產從一開始就不存在。
植物工廠的初創公司也很喜歡堆砌技術熱詞。企業相當廣泛地使用物聯網、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區塊鏈、大數據分析、自動化、計算機視覺、機器人等術語。但我們并不真的知道它們是否真的采用了這些技術,或只是出現在了展示給投資者的某張PPT中。
在實際經營中,由于缺乏統一的解決方案,各家創業公司也傾向于自己從頭設計,″重復造輪子″的現象不算少見。每家公司根據自己對智能設施農業的理解修建設施,利用自己的一套復雜機制運營農場,然而卻很少有誰能真正獲得商業上的實質性回報,開支還隨之激增,帶來巨大資金壓力。
這種現象也不難理解。農業對資本市場從來不是個很有吸引力的領域,告訴投資人″我們計劃經營一家現代大棚″相當無趣,但若表示″我們在經營一家農業科技公司″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更致命的是,農業非常強調實踐,而絕大部分投資人,甚至是創業公司本身的管理團隊都對大規模農業生產缺乏理解。他們只是喜歡那些新穎的技術和革命性的理念,可在自家陽臺種菜和在田里耕作相去甚遠,把農耕搬進工廠中更要復雜百倍。
至于初創公司高估自己的擴張速度,甚至算不上是新聞,夸大估值和盈利預期也很常見。
智能農業未必不是一樁好生意,利潤率也可能很不錯,但投資者注定無法通過投資農業拿到媲美TMT的資本回報率。
植物工廠的初創企業們有非常充足的動機復雜化自己的項目,甚至加入必要性不高的設施,從而在資本市場獲取關注,可在道路的盡頭也只是一顆貴到窒息的球生菜。科技公司的估值體系不適用于農業,初創公司故事講得再動聽也無濟于事。
想要顛覆″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當然很有吸引力,可投資者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賺錢。抱著錯誤認知和非理性沖動沖殺進來的投資者,恐怕除了失望很難收獲其他東西。
至于當熱度退去后,仍然非常依賴風險投資的植物工廠們要如何持續經營,就更是個要命的問題了。
4 未來的道路
當前的植物工廠產業化程度并不高,在嘗試解決發展障礙時也沒有特別成功的案例可以廣泛借鑒,多是一些可行性未知的″嘗試思路″。
針對能源成本過高的問題,最常見的解決思路有兩種。
一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過選擇更節能、更高效的設備,更精確的設計內部環境控制系統,盡可能有效使用能源,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從而通過降低成本。
提高光電轉換效率是當前植物工廠十分關注的一個方向。通過開發更加先進、契合的照明設備,優化燈源、光譜、環境的設計等,植物工廠有希望耗用最少的能量,為植物生長提供最有效的人造光,從而開源節流,增加經濟性。LED光源正是這一思路下的選擇,它的能耗遠遠優于老式的農業補光燈,只不過耗電量仍然偏大且總體發熱量的難題仍待解。
二是結合可再生能源。將植物工廠直接修建在″源″端,毗鄰光伏、風力、水力電廠,以便獲取最廉價的能源,一勞永逸地解決能源成本問題。且這種模式也可輔助可再生能源電廠削峰填谷,實現就地消納,減少浪費,對能源系統本身的發展也有合作共贏的效果。
不過這種方案的缺陷也很突出:發電設施距離消費市場通常存在一定距離,就又回到了傳統的遠距離運輸模式,而這可能削弱植物工廠的經濟性。
另一種思路則是繞過研發投入更高的降本,直接從增效下手。
雖然植物工廠沖擊大規模種植業非常困難,但不代表它們對任何國家或地區都沒有吸引力,比如阿拉伯半島的石油生產國。這些國家的自然條件普遍相當糟糕,戶外種植非常困難,但與此同時這些國家又極其富裕,能源價格異常廉價,且消費者日常食用的進口蔬菜本就昂貴。對于這些條件較為特殊的市場,植物工廠可能是不錯的選擇。
植物工廠的選品,也可以解決部分問題。
一些植物工廠直接放棄普通蔬菜轉而瞄準高附加值的作物,如名貴藥材、特別昂貴的水果品種、花卉等,或者將產品精心包裝,賣給對價格很不敏感的客戶,如此一來,產品的售價可以更加肆無忌憚,成本也就不是太大問題了。
美國初創垂直農業公司Oishiikoi就專注于生產價格頗為放飛自我的草莓--1顆2.5美元。而當下的高級餐廳,如米其林星級,對″有故事″的食材也相當情有獨鐘,可持續的蔬菜顯然是相當適合寫進菜單的內容,且一頓人均1000元以上的晚餐,也不介意是否在生菜上多花了幾十塊錢。
這種商業計劃其實在海外的初創企業相當常見。它們用奢侈品的邏輯經營植物工廠,這帶來了相當高的溢價,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一種可能的盈利模式,緩解了糟糕的經濟性。但這種模式也限制了潛在的發展能力,畢竟花十幾塊錢吃一顆草莓的消費者并不常見,高檔餐廳也不屬于日常消費。
此外,走高端路線,顯然與孫正義當年投資Plenty時″重塑當前的食品體系″的愿景背道而馳了。
戰勝自然并不容易,也許植物工廠有能力成為現代農業的顛覆者,但那一天肯定不是今天,大概率也不是現在這群人。
參考:
[1] 李天來:"向設施農業要食物" .2022.7.12 .人民日報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2-07/12/nw.D110000renmrb_20220712_1-20.htm
[2] 科技部:″十二五″863計劃″智能化植物工廠生產技術研究″項目在京正式啟動 .2013.4.24 https://www.most.gov.cn/zzjg/jgsz/ncs/ncsgzdt/201304/t20130424_101057.html
[3] 常欽:植物工廠拓展農業生產邊界(微觀) .2023.2.13 .人民日報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3-02/13/nw.D110000renmrb_20230213_3-05.htm
[4] 學習強國:VW001.015 習近平論″三農″工作和鄉村振興戰略(2022年) .2023.4.20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3383386776194887154&item_id=3383386776194887154
[5] 新華社: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 .2023.2.13 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6]胡小鳳:植物工廠,困在成本里?.2022.9.21 .35斗 https://mp.weixin.qq.com/s/n_iZHOJsNDkWUwbIyE5mpA
[7] 蘇州紐克斯電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招股說明書(申報稿).2023.3.9
[8] 農民日報:″誰來種地?″這座植物工廠給出了答案 .2023.2.17 https://mp.weixin.qq.com/s/LbOtbKIVSSpbCnyiY-O56Q
[9] 大北農科創基金:用″看天吃飯″的植物工廠未來暢想 .2023.5.22 https://mp.weixin.qq.com/s/4YgUs8RSDlXTj90x0Ziwsw
[10] 黎詩韻:造一座「植物工廠」,提前演練「流浪地球」的終極形態 .2023.2.22 . 極客公園 https://mp.weixin.qq.com/s/RwZ7vtDzxS0Vcqx28fIsng
[11] AeroFarms:AeroFarms Breaks Ground On World’s Largest And Most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Aeroponic Indoor Vertical Farm .2021.4.29 https://www.aerofarms.com/2021/04/29/aerofarms-breaks-ground-on-worlds-largest-and-most-technologically-advanced-aeroponic-indoor-vertical-farm/
[12] 農業部網站:我國農用化肥用量43年首次實現負增長 .2017.12.28 https://www.gov.cn/xinwen/2017-12/28/content_5251080.htm
[13] 新華社:越用越多 地越吃越饞--我國化肥使用量占全球三成凸顯″肥″之煩惱 .2015.3.17 https://www.gov.cn/xinwen/2015-03/17/content_2835486.htm
[14] 中國日報網:農食系統:長久被忽視的碳排放源,亟需綜合性減排方案 .2023.1.9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301/09/WS63bbf82ea3102ada8b22a5fb.html
[15] 人民網:水利部:2021年我國農業用水量達3644.3億立方米 占用水總量的61.5% .2022.6.16 http://env.people.com.cn/n1/2022/0616/c1010-32447945.html
[16]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20年糧食及農業狀況:應對農業中的水資源挑戰 .2020 https://www.fao.org/documents/card/en/c/cb1447zh
[17] 東方城鄉報:垂直農場:為可持續農業發展提供耕作新方式 .2022.6.9 https://www.dfcxb.com/html/2022-06/09/content_106597_14912823.htm
[18]農業行業觀察:【植物工廠】為什么植物工廠是未來的5個理由?.2023.2.22 https://mp.weixin.qq.com/s/oUxoaQi_2HHG2omaJjFuwQ
[19] 余勝良:不再″看天吃飯″ 植物工廠吸引各路資本 .2022.12.1 .證券時報網 https://www.stcn.com/article/detail/744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