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中化新網 日期:2022-12-20
在這樣的背景下,12月14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外 資委執委會年會通過視頻方式召開,執委會委員、顧委會委員以及 主要跨國能源化工公司中國區高管出席會議。會前大家對全球經 濟持續下行、國際形勢日益嚴峻、跨國公司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等問 題都十分關注,會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傅向升副會長在 報告中就上述問題進行了闡述,特編輯刊發,希望對行業和國 內企業思考明年的工作有所幫助和啟示。
一、今年的中國石化行業有喜有憂
從今年前三季度的經濟數據看,今年石化行業的經濟運行表現出“一喜三憂”:
“一喜”是中國石化行業今年仍將是一個收獲不錯的年景。因為今年前9個月的經濟指標超出了年初預期,今年前9個月石化全行業實現營業收入12.25萬億元,同比增長18.5%;實現利潤總額9794.3億元,同比增長7.6%;進出口總額7870.4億美元,同比增長27.4%。因為去年三大經營指標(營業收入14.45萬億元、利潤總額1.16萬億元、進出口總額8600億美元)都創造了石化行業歷史上的新紀錄,年初我們在預測今年經營任務和重點目標時都認為:在去年如此高的基數之上再大幅增長的難度很大,只要保持不下降就是保住了歷史紀錄、就是實現了穩增長。目前看,前三季度的數據(營業增長18.5%、利潤增長7.6%、進出口增長27.4%)已大大超出了年初的預期,這種增速是我們年初沒有預想到的,這是喜。
再進行一個比較就更清楚了:今年前9個月石化全行業的經濟運行已經好于2019年全年!營業收入12.3萬億元,與2019年全年相等;利潤9794.3億元,已經高出2019年全年6683.7億元的46.5%;進出口7870.4億美元,已經高于2019年全年的7222億美元。下面談談“三憂”:
第一最擔憂的是煉油板塊。分板塊看,石化行業上游好于下游,最擔憂的是煉油板塊。今年前9個月油氣板塊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8.5%、利潤同比增長1.12倍;化工板塊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4.7%、利潤同比增長0.3%;而煉油板塊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1.7%、利潤卻同比下降65.6%。三大板塊經營指標的分化主要因素是原油價格,今年前9個月布倫特原油均價達到105.3美元/桶,同比上漲55.5%,高位運行的原油價格對油氣板塊自然是利好,尤其是石油開采板塊的業績更好(營業收入增長52%、利潤增長1.54倍),但對于下游的煉油和化工板塊而言,因原料價格高企,對利潤影響嚴重,尤其是煉油利潤同比大幅下降接近2/3。
第二是業績的可持續性令人擔憂,這主要表現在利潤水平的下滑。進入下半年以后,行業營業收入增速變化不大:上半年全行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0.9%,1~7月增速20.0%、1~8月增速19.0%、1~9月增速18.5%、1~10月增速17.1%,變化不大;但行業利潤的增速卻急速下滑:上半年全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4.0%,1~7月增速16.5%、1~8月增速10.9%、1~9月增速7.6%、1~10月變成3.2%,7~10月這4個月利潤的增速下滑幅度高達20.8%;尤其是化工板塊由上半年的增長14.1%,到前9個月的同比增長0.3%,再下滑為前10個月的同比下降4.4%,本年度內首次由正轉負。今年全年的盈利是我們最大的擔憂。
當然從前10個月行業經營情況整體來看:今年仍將是一個不錯的年景!具體來看:行業營業收入前10個月為13.63萬億元、較去年歷史紀錄14.45萬億元相差不到1萬億元,今年營業收入高于15萬億元再創新高已成定局!利潤總額前10個月已達1.07萬億元,距離去年1.16萬億元的歷史紀錄相差不到1000億元,全年利潤接近去年水平是有希望的!進出口總額前10個月8694.6億美元,已高出去年8600億美元這一歷史紀錄近百億美元,今年進出口總額再創歷史新高已經實現!所以,今年仍將是一個收獲不錯的年份。
在全球經濟下行、世界石化行業遭遇嚴峻挑戰、歐洲面臨的困境更加艱難的情況下,今年的中國石化產業能取得這樣的經營業績,再次體現出中國是世界石化產業可持續運營“穩定器”和增長“火車頭”的作用!雖然大家對中國今年的防疫措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如果沒有中國石化市場和中國石化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的支撐和托底,今年的全球石化產業可能會更慘淡一些。
第三是化工型公司更加擔憂。因為今年的特殊經濟背景,尤其是原油、天然氣等能源產品價格高企,我們身邊的能源化工公司也呈現出業績分化:化工為主的公司盈利變差,而能源為主的公司盈利大增。先看看化工為主的公司:中石化2021年營業收入2.74萬億元,同比增長30.2%;歸屬母公司利潤712億元,同比增長1倍多;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2.45萬億元,同比增長22.6%;歸屬母公司利潤566.6億元,同比減少5.6%。恒力2021年營業收入1979.7億元,同比增長29.9%;歸屬母公司利潤155.3億元,同比增長15.4%;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1703.6億元,同比增長12.5%;歸屬母公司利潤60.87億元,同比減少52.1%。萬華化學2021年營業收入1455.4億元,同比增長98.2%;歸屬母公司利潤246.5億元,同比增加1.45倍;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1304.2億元,同比增長21.5%;利潤136.1億元,同比減少30.36%。巴斯夫2021年營業收入786億歐元,同比增長33%;息稅前利潤78億歐元,同比增加1倍;今年第三季度營業收入219億歐元,同比增長12%;息稅前利潤13億歐元,同比減少28.5%。贏創2021年營業收入150億歐元,同比增長23%;息稅前利潤23.8億歐元,同比增長25%;今年第三季度營業收入48.8億歐元,同比增長26%;息稅前利潤6.15億歐元,同比減少5%。科思創2021年營業收入159億歐元,同比增長48.5%;息稅前利潤31億歐元,同比增加1倍;今年第三季度營業收入46億歐元,同比增長7.3%;息稅前利潤3.02億歐元,同比減少65%。陶氏2021年營業收入550億美元,同比增長42.6%;歸屬母公司利潤63億美元,同比增長4.15倍;今年第三季度營業收入141億美元,同比下降5%;息稅前利潤12億美元,同比減少58.6%。杜邦2021年營業收入167億美元,同比增長16%;息稅前利潤42億美元,同比增長21%;今年第三季度營業收入33.2億美元,同比下降22.34%;息稅前利潤8.56億美元,同比增長5%。
再看能源為主的公司:中石油2021年營業收入2.6萬億元,同比增長35.2%;歸屬母公司利潤921.7億元,同比增加3.85倍;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2.46萬億元,歸屬母公司利潤1202.7億元,現金流凈額同比增長38.3%。中海油2021年營業收入2221億元,同比增長59.1%;歸屬母公司利潤703億元,同比增長1.82倍;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3111億元,同比增長79%;歸屬母公司利潤1087.7億元,同比增加1.06倍。埃克森美孚的盈利增2.9倍、雪佛龍增1.9倍、道達爾增2.1倍、殼牌增2.3倍、BP增2.5倍、沙特阿美增39.5%。
由此可見,今年受高油價的影響,國內企業和跨國公司呈現出基本一致的態勢:化工為主的公司盈利下降,能源為主的公司盈利大增。
二、當前和明年經濟面臨的“三大挑戰”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正在深刻調整,尤其是疫情的持續,疊加今年突發的俄烏沖突,更加速了世界石化產業的重構,全球經濟和石化市場面臨新的挑戰。
一是全球經濟下行日益嚴峻。受發達經濟體通脹、大國博弈和地域沖突以及疫情的不確定性等多重因素影響,今年全球經濟增速約為去年6.1%的一半,明年全球經濟更加撲朔迷離,從最近經合組織(OECD)、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以及國際機構、經濟部門和經濟顧問等對世界經濟的最新預測來看,對明年的預測更加悲觀,全球經濟由于受新興經濟體的帶動不會陷入衰退,但一些發達國家陷入衰退的概率是存在的,個別新興經濟體受美元大幅升值的牽連陷入危機的風險也在增加,這對我們來說是明年回避不了的。IMF對明年的預測:全球經濟增速2.7%,發達經濟體增速只有1.1%,美國增長1%,日本增長1.6%,英國1.2%,加拿大1.5%;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明年增速3.7%,中國增長4.4%,印度增長6.1%,東盟5國增長4.9%,伊朗增長2%,沙特增長3.7%。
俄烏沖突使雙方遭受巨大經濟損失,IMF預測俄羅斯今年經濟增速將下降3.4%、明年下降2.3%,而OECD預測俄羅斯今年GDP將下降5.5%、明年再下降4.5%,兩年損失約10%的經濟總量;烏克蘭更慘,今年GDP將大幅下降35%,2021年烏克蘭GDP總量只有2000億美元、人均只有4800美元,這一年下來慘狀可想而知。
俄烏沖突的溢出效應對世界經濟造成嚴重沖擊,歐盟受影響更甚。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歐盟聯手美國制裁俄羅斯,讓美國成了俄烏沖突的最大受益者,從而導致歐盟成為俄烏沖突的最大受害者。據歐洲自己的統計,歐洲因能源危機造成的損失高達5000億歐元,其中僅德國就高達1000多億歐元;IMF已多次下調歐元區的經濟預測值,最近預測明年歐元區的經濟增速只有0.5%。歐盟委員會最新報告:歐元區大多數國家經濟今年第四季度陷入衰退,并預測明年歐元區經濟增速只有0.3%。其中尤以昔日歐盟經濟的“火車頭”德國最慘,今年的經濟增速為1.4%,明年或將下降0.6%,這三年將是德國自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經濟損失最嚴重的三年。可見,明年世界經濟的大環境將更加嚴峻復雜,尤其是發達經濟體、歐元區,因能源危機、通脹加劇等疊加因素的影響,明年陷入衰退的概率在加大。
二是愈合俄烏沖突對產業鏈供應鏈造成的沖擊需要時間。大國博弈不僅加劇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制裁,還造成地域沖突和突發事件,今年2月下旬突發的俄烏沖突造成的能源危機和歐盟天然氣斷供,不僅對歐元區經濟有直接影響,而且石化化工產業鏈供應鏈也面臨斷供的風險。天然氣對歐洲化學工業十分重要,生產過程所需的蒸汽、電力等能源約33%依賴天然氣,40%的天然氣是用于生產化學品的原料,尤其是合成氨、甲醇等幾乎全部依賴天然氣為原料,天然氣供應量的減少將直接影響到化肥等產業的穩定生產。歐盟的天然氣和電價在最高點時與俄烏沖突之前相比漲了10倍,受高昂的能源價格影響,歐洲許多工業部門正在減產,歐洲的電解鋁產量下降了50%。德國《商報》在10月份時曾報道:為節省天然氣和電力,能源密集型行業鋼鐵減產約5%、化工行業減產8%、化肥行業甚至關閉了德國70%的產能。我們熟悉的巴斯夫的歐洲工廠今年前9個月因高價天然氣增加支出22億歐元,科思創也預測今年總的能源成本將高達22億歐元,顯著高于2020年的6億歐元和2021年的10億歐元。英力士烯烴及聚合物的首席執行官表示了對缺乏優勢原料的擔憂,陶氏化學公司首席執行官表示在歐洲的工廠已經減少了天然氣用量,多家歐洲的化工公司都表示盡量縮減歐洲的生產規模。歐洲是全球化學工業的重要一極,尤其是化工新材料和精細化學品的占比和競爭力更強,歐洲化學工業因天然氣短缺造成的生產不穩定和規模縮減,必將對全球石化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可持續造成重大影響。更令人擔憂的是,還看不到明年好轉的曙光。
三是主要石化產品價格在波動中下行壓力加大。原油價格不僅是一個大宗商品的價格,更多的是金融的屬性,甚至是經濟的“晴雨表”。當然,原油價格與石化行業的關系最為密切,原油價格的漲跌明顯影響石化化工行業的效益。2019年布倫特原油均價64.26美元/桶,同比下跌9.9%;當年中國石化行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3%,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4.9%。2020年布倫特原油均價41.74美元/桶,同比下跌35.05%;當年中國石化行業營業收入同比下降8.7%,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3.5%。2021年布倫特原油均價70.72美元/桶,同比上漲69.4%;當年中國石化行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0%,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26.8%。今年的原油價格是先升后降,受突發俄烏沖突的影響,3月上旬布倫特原油價格曾短暫突破139美元/桶,其后連續幾個月在110美元/桶高位波動,9月跌到100美元/桶下方,10月布倫特原油均價為93.4美元/桶,12月5日布倫特原油收盤價83美元/桶,原油價格這個經濟“晴雨表”已經呈連續下跌態勢。化學品價格也已呈現下跌,10月份重點監測的46種無機化學品均價同比下降的有22種,比9月份增加10種;重點監測的87種有機化學品均價同比下降的有54種,比9月份增加6種;尤其是合成材料的價格下降幅度更明顯一些。產品價格波動中下行的趨勢恐怕明年還會延續,明年石化產品面臨的價格挑戰將是最直接、最嚴峻的,當然中國石化產品還面臨著出口收縮的壓力。
三、明年中國經濟和石化產業的“四大機遇”
明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十四五”規劃落地實施的關鍵之年,是新一屆政府開啟新征程之年,下半年還將召開歷屆全會中最重要的三中全會;明年中國的國際環境也會明顯改善,今年RCEP生效第一年的成效明顯,明年及未來其深度和廣度必定會進一步拓展;明年中歐關系將更加向好,因為中國作為全球最強勁的大市場、最完整最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歐盟要走出當前的困境需要與中國深化合作,歐盟經濟的火車頭德國總理來訪就說明了這一點;中美關系雖然競爭的成分更多一些,但明年將以探討合作與緩和為主基調,兩國元首一個月前的巴厘島會晤就是積極的開始,最近兩國高級代表團正在磋商落實兩國元首巴厘島達成的共識和明年的高層磋商與合作,美國加息抑制通脹能否取得預期效果也需要中國更多的合作。這些國內國際多重因素的疊加都將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都將產生強力的推動作用。今年中國經濟前三季度增長3%,全年增長3.5%上下,更好一點可能會接近4%。今年的增速雖然沒有達到年初設定的5.5%,歷史上看不算快,但全年經濟總量差不多能接近120萬億元,增量約5萬億元,折合7000多億美元,這個增量相當于土耳其去年的經濟總量,也不算小。明年,中央政治局已經明確將繼續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從政策和機遇方面綜合預測,明年中國經濟增速肯定比今年高,能達到5%,甚至更高一些,所以明年中國經濟總體將繼續向好,持續增長。明年重點要把握住“四大機遇”:
一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的新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講“明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黨的二十大再次重申,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并強調“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充分證明黨中央對發展的高度重視和定位,與十九屆五中全會“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的認識是一致的。這也證明黨中央正視我國發展方面存在的差距,我國經濟總量已連續12年位居世界第二,連續兩年超過百萬億元,去年114.4萬億元,約合17.73萬億美元,可人均卻只有1.25萬美元,人均排名世界第60位;我國人均GDP只有美國的約1/6、日本的約1/3、德英法的約1/4。只有發展、只有高質量發展,才能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國家要發展、經濟要發展靠什么?工業經濟、實體經濟是關鍵,這也就是二十大報告特別強調: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的核心要義。歸根結底企業是關鍵,因為企業強則國家強,企業興則國家興,這對我們中外企業來說就是新的重要機遇。尤其是二十大最新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外資企業和國內一部分創新型企業因產品結構高端、技術水平高、創新能力強,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構成和推動者、貢獻者,機會要多于從事傳統產業和大宗基礎產品生產的企業。黨的二十大還特別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為國際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這都為外資企業提供了深耕中國發展的新機遇。
二是科學化精準化優化疫情防控新變化的新機遇。11月10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聽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匯報,并研究部署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孫春蘭副總理11月30日在國家衛健委召開座談會,聽取有關方面專家意見和建議后表示,隨著奧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減弱、疫苗接種的普及、防控經驗的積累,我國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12月7日國務院應對新冠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又發出了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的“新十條”,進一步優化的核心內容有:第一優化風險區政策,“按樓棟、單元、樓層、住戶劃定高風險區,不得隨意擴大到小區、社區和街道(鄉鎮);不得采取各種形式的臨時封控;對于高風險區要快封快解,連續5天沒有新增感染者的高風險區,要及時解封”。第二優化核酸檢測:“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縮小檢測范圍、減少頻次;除特定場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查驗健康碼;不得對跨區域流動人員查驗核酸陰性證明和健康碼,不再開展落地檢”。第三優化隔離政策,“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癥狀感染者和輕型病癥一般采取居家隔離,病情加重的及時轉定點醫院治療;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密接者采取5天居家隔離,第5天核酸檢測陰性后解除隔離”。在前期疫情防控取得重要成果和經驗的基礎上,現在的“新十條”做出的優化措施更加科學化、精準化,本周開始有旅途經歷的人應該體驗到了“新十條”的明顯變化,相信春節過后各項措施會更科學,人們的應對會更從容,思想認識會更成熟,心理準備會更充分,明年開春伊始將開始進入一個生產經營正常化、社會活動正常化、日常生活正常化的新階段。從今往后社區封控、街道封控,甚至浦東浦西輪流封控和整個城市靜默的情況再也不會發生了,我們企業的生產運營再也不受物流受阻、供應鏈斷供的影響了,這都為企業生產經營穩定運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可持續提供了最大保障。
三是落實“十四五”規劃關鍵之年的新機遇。明年是落實“十四五”規劃的中間年份,是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明年工作做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十四五”規劃的任務能否落實、目標能否實現?因此,12月6日中央政治局分析研究明年經濟工作部署時要求:做好明后年的經濟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特別強調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中央政治局已經為明年的經濟工作定了調,明確了重點和政策取向,又加上明年是“十四五”規劃的多項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進入到落地實施的關鍵一年,疊加二十大提出的聚焦未來發展的先進制造業、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等戰略新興產業以及新一輪國際競爭的數字經濟、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石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必將迎來許多新的機遇。
四是中國強大市場需求和潛力的新機遇。中國14億人口有著巨大的現實市場和未來巨大的需求潛力,對糧食的巨大需求必將對化肥、農藥、農膜等農用化學品產生巨大需求;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的產量和保有量多年世界第一,必將是合成材料及其復合材料、密封和黏結材料、涂料、輪胎等世界第一消費市場,手機產量世界第一必將是膜材料、顯示材料、電子化學品的巨大市場;首架國產商用大型飛機C919今年已交付投運,已簽訂單800多架,國內外相關機構都做過預測:2019~2039年的20年間,中國航空市場需要新增客機7576架,通常寬窄客機的比例是1:2,也就是說737、C919這種窄體客機需要約5000架,按空客和波音占70%、C919只占30%的市場份額測算,也需要1500架C919,如果再加上正在研發的C929寬體機型,這對化工新材料及其復合材料、航空有機玻璃、航空涂料及內飾材料來說又是一巨大的市場。特別是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六大強國”目標,這每一項強國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化工新材料及其復合材料和高端石化產品的配套與支撐,這些也都是我們石化產業和眾多中外石化企業的新機遇。近幾年中國市場每年消費合成樹脂的量都超1.2億噸,去年和前年雖然受疫情影響也還消費了1.3億噸以上。今年前9個月我國合成樹脂的消費量已接近9600萬噸,其中進口量超過2000萬噸;前9個月消費成品油2.46億噸,消費甲醇5200多萬噸(去年6600多萬噸、前年6700多萬噸),還有有機化學品、專用化學品和多種無機化工產品的市場消費量也都是世界第一。預期明年隨著疫情防控的科學化和精準化,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回歸正常狀態,生產經營做到穩定運行,明年中國消費市場又將是一個底氣十足的局面;預計明年原油消費將高于7.2億噸,成品油消費將高于3.2億噸,合成樹脂消費量約1.3億噸。又加上明年房地產市場回暖將是大概率事件,如此一來建筑材料、家電材料、汽車材料以及紡織材料等都將產生新的市場需求,中國廣闊的內需市場和穩定的增長預期,必將繼續是世界石化產業可持續運營的“穩定器”和增長的“火車頭”。
讓我們攜起手來,為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而共同努力,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