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未來智庫 日期:2022-11-18
歐洲(希臘語:Ευρώπης;拉丁語:Europe),也稱作″歐羅巴洲″,名字源于希臘神話人物″歐羅巴″。歐洲面積1016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六大洲,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1%。歐洲位于東半球的西北部,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濱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歐洲東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東南以里海、大高加索山脈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隔大西洋、格陵蘭海、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分界線為:直布羅陀海峽)。歐洲是人類生活水平較高、環境以及人類發展指數較高及適宜居住的大洲之一。
化學工業是歐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歐洲是全球重要的化工品生產集中地,其中有多個石化巨頭在歐洲生產化工品,如全球最大的化工企業巴斯夫,聚氨酯全球龍頭企業科思創,全球最大的精細化學品生產企業贏創,以及全球最大的微生物化工企業朗盛等。本文從歐洲化工生產概況、歐洲化工業貿易、歐盟主要化學工業國家概況3個方面解析了歐洲的化工業。
一、歐洲化工業生產概況
1、歐盟為全球第二大化工品生產區域,但全球份額過去20年明顯下降
2020年全球化學品銷售額達3.47萬億歐元,歐盟銷售額位列第二。2010-2020年,全球化工品銷售規模從2.36萬億歐元逐步擴張至3.47萬億歐元,CAGR(注1)3.93%,其中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化工品銷售額同比下滑4.33%。2020年,化學品銷售規模位列前三的國家(地區)分別為中國1.55萬億歐元(占比44.55%);歐盟地區為4991億歐元,占比14.4%(包括歐盟27國和歐洲其他地區的整個歐洲地區為6276億歐元,占比18.1%);美國4258億歐元(占比12.3%)。
化工業在歐盟為第四大制造業領域。2019年,EU27(注2)制造業總產值7.8萬億歐元,汽車、食品、機械和設備、化工以及金屬制成品行業五大制造業領域合計貢獻產值3.92萬億歐元(合計占比約50%),各領域產值分別為1.12、0.97、0.74、0.59、0.5萬億歐元,占比分別14.3%、12.3%、9.4%、7.5%、6.4%。
歐盟化學品銷售額全球份額2000年以來下滑明顯。2020年,EU27化學品銷售額為4991億歐元,占歐洲總銷售額79.52%。2000-2020年,EU27化學品銷售額總量波動上升,但伴隨中國等新興國家和市場的崛起,其在全球份額的占比逐年下滑,從2002年峰值27%下降至2020年14%。
德國是歐洲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的重要化工制造國。分國家來看,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荷蘭為歐盟主要化工業國家,超過60%的EU27化工品銷售額由它們產生;2020年,這四國化工品銷售額分別1603、671、534、445億歐元,占當年EU27化工品銷售額的32%、13%、11%、9%;四國合計銷售額為3253億歐元,占比65%。其中,德國是僅次于中國和美國的第三大化學品制造國。西班牙、比利時和奧地利位列其后,銷售額占比分別為8%、6.3%、3.1%。
注1:CAGR(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復合年均增長率,簡稱CAGR。
注2:EU27國包括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塞浦路斯、克羅地亞、捷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愛爾蘭、意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馬耳他、荷蘭、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
2、 歐洲化工業生產一直維持較高開工率,20年疫情后已經逐步恢復
化學品中的基礎化學品為EU27化工業主要銷售的產品。據CEFIC(注3)劃分,基礎化學品包含石油化工產品、無機物(工業氣體、化肥、其他無機物)、聚合物(塑料制品、合成橡膠、人造纖維);除基礎化學品外,化工產品還包括特種化學品(染料和顏料、農作物保護產品、油漆和油墨、工業用助劑)以及消費化學品。2020年,EU27基礎化學品銷售額合計2907億歐元,占所有化工產品銷售額的58.2%。
從另一個維度分類,在細分市場領域,歐洲化學工業的特點為特種化學品和制藥的市場份額占比較高。據CEFIC統計預測,預計未來這兩種產品的市場規模將持續快速增長,其中特種化學品市場規模到2030年將超過 3000億歐元。制造業、建筑業以及消費品領域的材料和部件的創新和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是主要的驅動因素。
歐盟化工業生產開工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2020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影響。2010年以來, 歐盟地區化工產業開工率平均維持在80%以上水平,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下滑至74%,為10年來最低值,下半年逐步修復。細分產品領域,2018-2021年,殺蟲劑及農用化學品制造產量指數呈上漲趨勢,同時,初級形態塑料制造產品產量疫情后恢復明顯。
注3:CEFIC(歐洲化學工業協會)
3、 歐洲化工上游資源對外依賴度較高,是化工生產高成本地區
3.1 歐盟化工業能耗結構:天然氣和電能為主要消耗能源
2000-2020年,歐盟化工業總能耗從5177.5萬噸油當量降至5066.4萬噸油當量,能耗來源包括天然氣、電能、石油(不包括生物燃料)、熱能以及固體燃料,其中天然氣和電能為消耗量最大的兩類能源。
2020年歐盟化工業共計消耗能源50.66百萬噸油當量(MTOE),其中以天然氣、電能和石油為主,三者分別消耗18.8、14.1、7.5MOTE,分別占總消耗量的37%、28%、15%,合計占行業總能耗的80%。
3.2 歐洲能源稟賦不足,進口依賴度高
從能源供給角度,歐盟能源自給率低,在每年消費的所有能源中約有60%來源于進口,其中原油和天然氣的依賴程度尤其高。2000-2020年,歐洲原油和天然氣供給缺口整體呈小幅擴張趨勢。2020年,歐洲原油產量和消費量分別167.1、603.1百萬噸,供給缺口為436百萬噸;天然氣產量、消費量分別2186、5411億立方米,供給缺口為3225億立方米。
俄羅斯、挪威為EU27主要的原油和天然氣進口國。在原油領域,俄羅斯、挪威以及哈薩克斯坦三國出口至EU27的原油量占歐盟原油總進口量的43%,2020年對三國的進口量分別11298、3818、3728萬噸,占比分別26%、9%、8%。在天然氣領域,EU27對俄羅斯、挪威、 阿爾及利三國的進口量分別1550、746、290億立方米,占總進口量的39%、19%、7%,合計占比為65%。值得注意的是,2015-2020年間,EU27分別在原油和天然氣領域加大了對美國的進口量,且增幅顯著。
3.3 能源價格大漲推升歐洲制造成本增加,成為制約其發展的因素
從能源成本角度,較高的能源成本是歐洲工業發展主要制約因素。2021年歐洲能源成本迅速上漲,給生產企業帶來較大成本負擔。以天然氣價格為例,從1月7.27 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上漲至12月38.03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年內漲幅達523.1%,而同期美國天然氣價格較為平穩。2022年伴隨地緣政治的影響,歐洲天然氣價格進一步攀高,3月達到42.39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創歷史高位。
乙烯是化工業中產量最高的建筑材料之一,它是生產塑料、洗滌劑和涂料以及許多其他化學材料的基本原料。以生產乙烯的成本為例,2011-2021H1,歐洲的制造成本由1093美元/噸下降至588美元/噸C2,體現了歐洲整體的成本控制能力提高,但同期對比美國與中東地區,該成本仍遠高于二者。截至2021年上半年,歐洲的乙烯生產成本為美國的1.92倍,中東地區的2.21 倍。其中,美國正處于頁巖氣繁榮時期,有利的能源稟賦和原料價格是其競爭力的主要推動因素。
伴隨21年下半年以來能源價格大幅上漲,歐盟化工品產量指數同比明顯回落,且PPI指數漲幅持續擴大。截至21年底,歐盟化工業 PPI 當月同比漲幅達22.4%,高于同期美國和中國漲幅水平,其中二者漲幅分別 15.8%、15.4%。
3.4 歐盟持續推動能耗水平降低,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1990-2020年,歐盟地區化工業能耗水平不斷降低,天然氣、電能、石油、固體燃料消費量分別下降23.8%、14.8%、22.3%、68.4%,而期間化學品銷售規模實現增長,體現歐盟化工業能源的利用效率提升,這一規律通過觀察歐盟能源強度(Energy intensity)指標同樣可以得出。能源強度是國內能源消耗總量與 GDP之間的比值,反映了每單位GDP消耗的能源量。當一國能源的利用效率提升時,單位GDP的能耗下降,該國的能源強度降低。1990-2019年間,歐盟化工業的能源強度大幅下降46.7%。
歐盟重視可再生能源和生物燃料能源的利用及開發。2000-2019 年,在對其他能源消耗量(天然氣、電能、熱能、石油等)小幅下降的情況下,歐盟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呈現明顯增長態勢,從 2000年的156.8千噸油當量增長至2020年375.5千噸油當量,能耗占比從0.3%提升至0.7%。(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二、歐洲化工業貿易:主要流向歐盟成員國
1、歐洲化工業銷售以歐盟內部為主
2010-2020年,EU27國內銷售額減少近1/2,而歐盟成員國間化學品貿易更加頻繁。歐盟化學品銷售額來源可分為三類:成員國國內銷售、歐盟內部銷售(成員國間相互銷售)和歐盟外部銷售(或出口)。從銷售占比上看,歐盟成員國間的銷售市場是推動近十年歐盟化學品銷售額增長的主要動力。
與2010年相比,2020年歐盟區域內國內銷售額減少571億歐元至 635億歐元;內部銷售額增加636億歐元,達到2663億歐元,銷售份額為53.4%,占比提高8.9%,同時,出口銷售額增加36.6億歐元,實現1693億歐元(占比33.9%)。
歐洲化工業進出口情況:特種化學品為最大出口規模品類,石油化工產品為最大進口規模品類。
2010-2020年,歐盟化學品出口規模從1327億歐元增長至1693 億歐元,CAGR為2.5%, 其中特種化學品出口規模最大,從2010年390億歐元增長至2020年560億元,CAGR為3.7%,高于化學品總出口額的年均復合增長率1.2pcts。2020年,特種化學品出口額占化學品總出口額的33.3%。
同期,歐盟化學品進口規模從912億歐元增長至1288億歐元,CAGR為3.5%,其中石化產品為主要進口品類,進口額從319億歐元增長至463億歐元,CAGR為3.8%。2020年, 石化產品進口額占化學品總進口額的36%。
2、歐盟化工業對外部貿易國家、地區保持貿易順差
歐盟化工業主要的外部貿易國有美國、英國、中國、瑞士和俄羅斯。2020年,EU27對外總貿易額為2981億歐元,對以上主要國家貿易額分別為509、425、305、218、146億歐元, 占總貿易額的17.1%、14.3%、10.2%、7.3%、4.9%,合計占比為53.8%。
2010-2020年,歐盟化工業對貿易國家、地區保持貿易順差,平均貿易順差額為441億歐元。分國家、地區看,2020年EU27貿易順差為405億歐元,其中對歐洲其他地區和北美地區貿易順差較大,分別為143、92億歐元,占總貿易順差的35.2%、22.6%;而對日本和中國為貿易赤字,分別21、2億歐元。分產品看,特種化學品為EU27具備出口優勢的化學品,該類化學品貿易順差額占總貿易順差的45%(2020);EU27對無機物維持貿易赤字,并對石油化工品的貿易赤字規模有所擴張。(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三、歐盟主要化學工業國家概況
1、德國
生產概況:2021年德國化工業PPI(注4)為113.2,同比增加11.4 點,為 2009年以來最高水平;細分領域基本無機物、石油化工產品、聚合物、特種化學品和消費類化學品PPI均達到峰值,分別為109.9、117.6、114、114.2、105.8, 同比增長率分別為6.9、20.9、14.6、8.2、3.9 點。據VCI(德國化學工業協會)統計,2021年部分化工品PPI已恢復并超過疫情前水平,主要有氫氣、氯氣、乙烯、丙烯、苯、甲苯,對PPI分別128、107.7、106.7、122、134.7、99.3,同比增加28.3、1.6、25.8、36.6、65.3、21.6 點。
2009-2021 年,德國化學品銷售規模逐步擴張,2021 年實現最高水平。德國化工業2009年銷售額為1074億歐元,2021年增長至1724億歐元,CAGR為4.0%。其中,基本化學品、肥皂和洗滌劑等為主要銷售產品,2021年銷售額分別1061、131億歐元,同比增 長25.7%、4.7%,占總銷售額 61.6%、7.6%。
從銷售結構上看,德國化工及制藥銷售額有約60%的部分來源于其本國外,該比例過去10年來一直較為平穩,2021年化工及制藥行業國內銷售額為876億歐元,同比增長21.1%;國外銷售額為1395億歐元,同比增長18.0%。
能耗情況:德國天然氣和原油進口依賴度高,俄羅斯為主要進口國家。2020年,德國天然氣消耗量為865億立方米,其中進口量為804億立方米,占總消耗量比例高達92.9%;進口來源國為俄羅斯、挪威和荷蘭,分別進口524、164、102億立方米,占總進口量的66.3%、20.8%、12.9%。德國原油消耗量為96.2百萬噸,進口量82.7百萬噸,占消費量的86.0%,進口主要來自俄羅斯、英國、美國和挪威,進口比例分別34%、11%、11%、10%。
德國化工業主要消耗能源(按能量單位)為天然氣、電力、煤炭、原油。2009-2017年, 行業整體能耗量從54.6萬太焦(TJ)增長至 68.3萬太焦(TJ);2018年開始能耗下降,到2020年為65.8 萬太焦(TJ);在此期間,化工行業能耗量占全年國內所有行業能源消耗量的比例逐步提升,從 9.8%(2009)上升至14.6%。
1990-2020年,德國化學及制藥行業能源強度指數下降,表明行業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據VCI統計,以1990年為基期,2020年德國全部制造業能源強度指數降為68,化學及制藥行業降為50。此外,德國化工業能耗成本自2013年的75.5億歐元降至2019年57.4億歐元,占全部制造業成本的比例也從18.9%降為16.5%,進一步體現行業在向高效率、低成本方向發展。
分類別看,2009-2020年,德國化工業對天然氣消耗量逐步增長,且占全行業消耗量比例較高;同時減少了對原油的消耗量,對電力消耗量保持穩定。2020年,化工業對天然氣、原油、電力、煤炭的消耗量分別 43.1、1.0、17.64、4.0萬TJ,同比變動+1.4%、+2.8%、- 3.3%、+29.6%,分別占全行業對應能源消耗量的 20.6%、1.5%、13.3%、10.4%。
氣和蒸汽等方面的總消耗量。德國發電量分別來源于可再生資源、化石能源和核能。2021年,三種來源分別貢獻德國公共凈發電量225.1、201.0、65.4TWh,分別占總發電量491.5TWh的 45.8%、40.9%、13.3%。從細分領域上看,發電主要來源于褐煤的燃燒、陸上風力以及核能,發電量分別99.1、89.5、65.4TWh,占總發電量的20.2%、18.2%、13.3%。
對外貿易:德國化學品在國際貿易中保持競爭優勢,2000-2021年(預計)貿易順差不斷擴大。2000年,德國化學品出口600億歐元,進口415億歐元,貿易順差185億歐元;到2021年,VCI預計德國化學品對外貿易額分別為出口1374億歐元, 進口952億歐元,貿易順差422億元,增幅128.8%。
從貿易對象上看,德國化工品的主要貿易市場為歐盟,其次為美國和中國。2020 年,德國對EU27化學品出口額623億歐元(占總出口額56%),進口額498億歐元(占總進口額62%),貿易順差125億歐元;對美國出口額74億歐元(7%),進口額66億歐元(8%), 貿易順差8億歐元;對中國出口額58億歐元(5%),進口額41億歐元(5%),貿易順差17.7億歐元。
從貿易品類上看,特種化學品和聚合物為主要出口產品,2020年兩類化學品出口額分別412、257億歐元,占總化工品出口額的36.8%、22.9%;石油化工和特種化學品為主要進口產品,2020 年進口額分別264、246億歐元,占總進口額的32.7%、30.6%。
注4:PPI,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 for Industrial Products,簡稱PPI)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
2. 法國
法國主要工業區
法國是歐盟第二大化學品生產國。2020年,法國化工業銷售額為684億歐元,同比增加186億歐元(包括活性藥物成分),占法國制造業總增加值的8%以上,僅次于食品飲料和冶金行業,排名第三。法國有約30個化工產業集群區,擁有約3000家化學公司,其中中小企業占比達到約 95%,雇員規模總計約16.84萬人,占法國制造業工人的 6%以上。2020年法國化工行業總資本開支約為32億元,占當年化工業銷售額同比增加值的16%;研發支出規模約20億歐元。
在對外貿易中,化工業是法國領先的出口行業。法國化學品總銷售額(包括分銷部分)約75%的部分來源于對外出口,出口規模占歐盟出口總額的52%。2020年化工業對外銷售額為570億歐元,領先于食品和飲料行業(470億歐元)和航空航天行業(350億歐 元)。
3、意大利
意大利是歐盟第三大化學品生產國。2020 年,意大利化工行業產值約為510歐元,占EU27化工業總銷售額比例的10%,同時,化工業也是該國的第六大工業部門。相比法國, 意大利化工業擁有較為平衡的產業結構:中小企業(占化學品總產值的 39%),中型集團(23%)和外國資本公司(38%),行業內三個不同參與者的均衡存在。
分部門看,精細與特種化學品是意大利的優勢領域,主要為其他工業部門提供高度差異化的中間產品,細分產品主要包括殺蟲劑、中間體和活性藥物成分、油漆、膠粘劑和印刷油墨以及其他精細和特種化學品,2018年該部分產量占化工行業總產量的 44%。接下來分別為基礎化學品和消費類化學品,產量分別占比 41.1%和14.9%。
化工行業(包括制藥和機械)是意大利工業的主要出口行業之一,化學品的主要出口地為西歐(德國、法國、西班牙)和美國,在新興國家中,中國(6.7%)、波蘭(6.2%)和 其( 5.4%)的出口份額占比較高。
2020年,意大利化工業貿易逆差為69億歐元,主要來源于基礎化學品(105.8 億歐元)。但精細和特種化學品實現貿易順差 36.7億歐元,且該行業自2010年(5.3 億歐元)以來保持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的趨勢。
4. 荷蘭
荷蘭為歐盟第四大化工行業國家。在基礎化學、生物技術、食品配料、涂料和高性能材料領域,荷蘭均是頂尖的參與者之一 。2021年,荷蘭化工業銷售額達710億歐元, 同比增長約30%,這一增長主要由于銷售價格上漲和產量增加造成的。同時,化工產業產量上升至108.5點,已恢復并超過疫情前水平(2015 年=100)。
荷蘭主要6個化工產業集群,它們共同構成了荷蘭化工業的支柱,分別為鹿特丹-穆爾代 克、南林堡/切梅洛特、荷蘭北部 / 代爾夫齊爾/厄姆斯哈芬、澤蘭/西布 班特省和北海運河地區,其中鹿特丹-穆爾代克為較大的化學集群之一,由120多家工業公司組成, 專注于博特勒克和莫爾迪克地區的化學工業。
在對外貿易中,荷蘭自產的化學產品中出口比例達到80%。其中,80%的份額主要流向歐洲國家。2021年,化工業出口額同比增長了24%,為1100億歐元,其中對歐洲國家的出口額平均大幅增長29%,對英國和美國的出口額分別增長3%、5%,對非洲的出口額同比下降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