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中國化信咨詢 日期:2022-09-19
隨著糧食生產力平均水平不斷提高,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顯示,2016-2020 年全球糧食產量整體呈現增加趨勢,由 2016 年的 29.1 億噸增加到 2020 年的 30.0 億噸,年均增速0.8%。
貿易量也逐年增加,由 2016 年的 4.3 億噸增加到 2020 年的 4.9 億噸,年均增速 3.3%。
01全球糧食生產現狀及主要國家生產情況對比
2020 年全球糧食產量為 29.1 億噸,其中小麥 7.76 億噸、稻米 5.04 億噸。
按照全球約 76 億人口計算,人均糧食產量約為 383 公斤。比 2000 年人均糧食 337 公斤增加了 13.6%,全球人均糧食占有量不斷增長。
美國、烏克蘭、阿根廷、俄羅斯、巴西、加拿大是主要糧食產品出口國;而另一些國家對進口的依賴度高,例如菲律賓歷年的稻米產量都低于其消費量,是全球最大的稻米進口國,埃及則是全球最大的小麥進口國。
通過幾個典型代表國家 2019 年人均糧食占有量對比,可以發現,各區域人均糧食占有量與世界人均偏差巨大。
02全球糧食貿易現狀
保障糧食供應、價格合理和順暢流通,以避免人道主義災難成為糧食生產大國的責任。
從全球來看,亞洲糧食產量最大,占比達 48%。由于龐大的人口基數,糧食需求量同樣巨大,是全球糧食進口量最大的地區,2020 年進口數量占全球總進口量的 45%;出口占比則僅為 10%。
美洲糧食產量次之,占比 26%,但糧食出口占比高達 43%。非洲糧食生產整體產不足需,產量占比 7%,而進口占比 19%。
03化信觀點
目前,國際上對于糧食安全的定義,認可度較高的劃分標準是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為主導的四分法。該方法將糧食安全維度細化為糧食供應水平、糧食可獲取性、糧食利用水平以及糧食穩定性四個層次。除了這四大維度以外,食物不足發生率和糧食不安全分級表也是兩個重要的指標,兩者均反映重度糧食短缺程度,但前者更加注重基礎數據的時效性,而后者所采用的數據通常要滯后幾年。
糧食不安全分級表將各國糧食不安全情況分為安全、輕度不安全、中度不安全和重度不安全四類。聯合國糧農組織對各國重度不安全比例進行排名和公布,并借助于評價結果呼吁全球對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形勢的國家進行重點支持。
除了聯合國糧農組織定義的糧食安全以外,國際上還有全球饑餓指數、《全球營養報告》、糧食安全階段綜合分類報告(IPC)等表征各個國家的糧食安全狀況。
全球饑餓指數(GHI)由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于每年 10 月發布,該指數在 0-100 之間,得分越低糧食安全情況越好。
《全球營養報告》是由聯合國糧農三機構等聯合國系統的專業化組織以及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英國國際發展部(DFID)等主要援助國共同設立的專門性國際合作機構所編制。指標體系廣泛借鑒了全球糧農治理體系中諸多參與主體的評價方法,并結合″監測全球營養狀況″和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等主要指標,對其他各類方法進行優化與整合。
糧食安全階段綜合分類報告(IPC)由 15 個組織和政府間機構發布,將嚴重糧食不安全分為五個階段。
全球人口預計到 2050 年會接近甚至超過 100 億,糧食增產速度總體高于人口增長速度,全球饑餓人口總體呈現下降趨勢,但全球中度或重度糧食不安全發生率自 2014 年起一直緩慢上升。從全球糧食供需總量來看基本平衡,但結構性的、區域性的糧食危機依然存在。
從糧食安全的內涵來看,除食物數量的可獲得性外,還包括食物營養和健康的可獲得性。從全球糧食供需總量來看基本平衡,但結構性的、區域性的糧食危機依然存在;對中國而言,糧食安全風險主要集中于進口依賴度大的問題,需要關注國際市場波動以及外來沖擊給中國糧食安全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