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世界農化網 日期:2022-01-25
站在全球碳排放的宏觀環境下,各個國家有各自的碳排放量,相當于排放的配額值。有些國家,實際的碳排放量可能低于分到的配額,或者由于環保做的好的國家實際的碳排放量低于配額,那么這些國家可以把自己用不完的碳排放量,賣給那些實際的碳排放量大于分到的配額的國家;而站在全球各國的微觀企業層面,各個企業有各自的由國家分配的碳排放配額,碳交易市場的存在同樣也是利用這一交易機制進行碳排放的最優化配置。
碳交易的形式主要分為兩種:
(1)配額型
配額型的碳市場交易是指,在碳排放規定的總量下所產生的單位差額之間的交易,通常是現貨交易的形式,典型的例子有“歐盟排放配額”交易。
(2)項目型
項目型的碳市場交易是指,因為節能減排的項目所產生的排放差額的交易,主要是通過國與國之間合作的節能減排項目或計劃來產生,主要是期貨交易的形式進行預先的買賣,典型的例子有清潔發展機制下的“排放減量權證”。
碳市場發展情況
根據國際碳行動伙伴組織(ICAP)的報告,目前全球碳市場已覆蓋全球 16% 的碳排放量、近1/3 的人口和 54% 的全球GDP。截至 2020 年底,全球 21 個在運行碳交易市場的配額總量約為 47.82億噸,覆蓋了29 個司法管轄區。其中,歐盟碳市場配額量居全球第一,占總量的 38% ;中國八個試點碳市場的碳配額合計占比為 29.8%,位居全球第二。另外,還有 9 個司法管轄區計劃在未來幾年啟動碳排放權交易體系,15 個司法管轄區正在考慮建立碳市場。隨著 2021 年中國全國性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全球碳市場配額總量將超過 75 億噸。
全球主要的碳交易市場包括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歐盟碳交易體系、澳大利亞碳排放交易體系等。其中,歐盟國家主張以政府為主導的“自上而下”的碳交易市場發展框架,首先確定碳減排長期目標,然后測算該目標下的碳預算,最后在各國間進行碳排放配額分配;美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遵循以市場為主導的“自下而上”的路徑,先由各個州或地區自發建立區域性碳交易市場,再根據實際經驗開展立法等相關建設。
歐盟的碳市場建設
目前,歐盟碳交易體系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場,覆蓋了約 45% 的歐盟碳排放,成員包括 27 個歐盟成員國和冰島、列支敦士登、挪威 3 個國家。自 2005 年建立以來,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經歷了從探索到成熟的三個發展階段。在2005-2007年,歐盟碳市場的配額不允許結轉至下一階段使用。在2008-2012年,受全球經濟危機和歐債危機影響,碳配額供大于求。受此影響,歐盟碳交易市場碳配額交易價格一度低于 5 歐元 / 噸。在2013-2020年,通過采取不斷調整市場配額總量、拍賣配額比例以及提高超額排放懲罰等一系列措施,歐盟碳市場的金融化程度不斷提高,碳價發現功能逐漸增強,至 2020 年已提升到 30 歐元 /噸以上。未來,歐盟碳市場將采取更有效的市場穩定機制對碳配額進行整體調控。歐盟碳交易市場“自上而下”的模式,有效發揮了政府的主導作用,使歐盟碳交易市場迅速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
美國的碳市場建設
美國碳市場重視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以“自下而上”的模式進行推廣,具有典型的多元化、市場化特征。美國碳市場是在產業轉型過程中由企業家和地方政府自發推動形成的,目前在多個州和地區建立了區域性碳交易市場。其中,區域溫室氣體協議是美國最知名的碳交易市場,于 2005 年啟動,目前由 10 個州組成。據統計,2019 年區域溫室氣體倡議交易額占世界總額的 0.84%,交易量為 2.93 億噸二氧化碳。區域溫室氣體倡議主要采取分散交易的模式,由參與各州分別設立交易所進行配額拍賣,企業拍賣獲得的配額可以在區域溫室氣體倡議框架下所有的交易所進行交易。區域溫室氣體倡議與大多數交易體系不同,屬于單行業交易體系,僅對火力發電行業進行碳排放限制。由于采取重視市場化的發展模式,美國碳交易市場在設立之初就具備較高的金融化程度。這一發展模式在市場效率上體現出較大優勢,但對碳排放總量的約束力有限。
中國的碳市場建設
中國的碳市場交易自新世紀之初以來一直處于摸索與試點建設階段,直至2021 年 7 月 16 日,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在湖北武漢建立全國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主數據中心。據統計,首批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的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共有 2225 家。這些企業碳排放量超過 40 億噸。這意味著,全國碳交易市場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這不僅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又一重大舉措,也將成為全球氣候行動的重要一步。此外,根據國常會的提議,下一步還將穩步擴大全國碳市場的行業覆蓋范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