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中國化工報 日期:2022-01-13
產業百年創造豐功偉績
2021年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性節點,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中國化學工業至此也走過百年滄桑歷程。一個世紀以來,我們從離不了洋油、洋堿、洋火的一窮二白起步,發揚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創新鉆研的進取精神、比學趕超的好學精神、開放共贏的合作精神,從蹣跚學步走向力爭潮頭,從封閉落后走向開放領先,從單薄羸弱走向豐盛強健,開創了一個光明的圖景。
1921年,舊中國僅在延長油礦有零星的石油開采和土法煉油能力,純堿、染料、氯酸鉀等民用化學品工業也才剛剛起步。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和堅強領導下,到2020年,我國石油和化工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1萬億元之巨,產業規模位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化學工業早在2010年就超越美國,雄居世界第一位。百年間,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從一窮二白起步,到建成全世界數一數二的產業大國,絕大多數基礎化學品的生產能力和產量均穩居世界首位,打造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石油和化工產業體系。我們用不到10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200多年的現代工業化發展歷程,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絕無僅有的偉大成就。
依托雄厚和扎實的產業基礎,當前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正在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高端挺進,力爭在新的百年盡快建設成為世界石油和化工強國,實現新的偉大跨越。乘勢而上、砥礪奮進,我們的目標一定要實現,我們的目標一定可以實現。
百年歷程帶來幾點重要啟示
百年奮斗歷程,輝煌值得銘記,經驗值得總結,優良傳統值得傳承??傮w來看,我們行業從百年奮斗中可以得到如下幾點重要啟示。
第一,自立自強任何時候都是安身立命之本。
近代中國工業技術起步晚,嚴重落后于現代化潮流和世界工業文明發展進程,我們有過奮起抗爭,但收效甚微。新中國成立后,面對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我們只能背靠社會主義陣營,尋求蘇聯老大哥的技術援助。“一五”計劃(1953~1957年)期間,眾所周知蘇聯援建了中國156項重大工程,其中包括十多項石油和化工類項目,對于新中國盡快建立起自主的燃化工業體系發揮了關鍵作用。
但隨著1959年中蘇關系走向破裂,蘇聯停止援建、撤走專家,新中國不得不又回到獨立自主建設工業體系的探索上來。在沒有任何技術外援的背景下,燃料和化工等眾多相關行業協力參與,新中國在上世紀60年代極其困難的經濟條件下,勒緊褲腰帶搞成功了“兩彈一星”、三門峽水利樞紐等一批重大工程,大漲了中國人民的志氣。
上世紀70年代,美蘇兩強爭霸繼續發展。此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迫于形勢對中國打開了開放合作的大門,中國的國際經貿環境得到改善。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72年中國啟動了“四三方案”。這是繼上世紀50年代引進蘇聯援助的“156項工程”之后,第二次大規模的技術引進。
直到如今,這批引進項目仍然是中國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行業引入了大量先進的技術裝備,為全國培養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影響廣泛而深遠。
但縱觀百年歷程,中國也就只有這兩次集中的技術引進是比較成功的,用比較合適的代價引進了當時國際上比較先進的技術裝備,實現了國內技術的補缺和升級。我們應該看到,這種技術引進的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根源于當時特殊的國際地緣政治環境,其時間窗口往往一瞬即逝。在大部分情況下,技術引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闡述的:“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第二,自主創新任何時候都是爭取主動、避免被動的殺手锏。
自立自強體現在技術上就是自主創新,尤其是事關行業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技術及裝備,歷來只能靠自主創新獲得,除此別無他途。
在此舉兩個案例,凸顯自主創新對中國化學工業保持獨立性、自主性的關鍵作用。第一個是中國民族鉀肥工業的發展。1958年后的十余年間,正值中蘇交惡、新中國在技術上孤立無援的艱難時期,但中國人民要吃飽飯的剛性需求極其緊迫。為了獨立自主生產出鉀肥,新中國的提鉀人在前期國內鉀鹽資源勘探摸底的基礎上,奮力開展自主技術攻關和工藝摸索,終于在國內多地建立起試驗性生產線,實現了中國民族鉀肥工業零的突破和艱難起步。這一時期民族鉀肥工業的探索發展,雖然現在看起來很原始、很粗糙,甚至于從干法水泥窯上去回收窯灰鉀肥。但其探索可歌可泣、彪炳史冊,彰顯了新中國化學工業自主創新的精氣神。
第二個案例就是大家熟知的萬華化學。萬華化學作為一家已有40多年歷史的老國企,發展道路并非一帆風順。在發展的前期,MDI生產技術受到幾大跨國巨頭的嚴格控制,萬華化學先后嘗試了購買國外技術、以技術換市場等路徑,但都走不通。屢次受挫讓萬華化學認識到,必須要走自主創新之路,掌握MDI的核心技術。自1993年起,萬華化學毅然決然地走上MDI自主研發的道路,到上世紀末,通過自主創新終于掌握了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MDI核心技術--光氣化學技術,從而打破國際壟斷,使中國成為了繼德、美、日之后,第四個掌握MDI制造技術的國家。
從歷史中汲取寶貴經驗,不管外界環境如何風云激蕩,不論市場如何變幻莫測,唯有自主創新能讓我們立于不被動、不危險的境地。一個行業沒有創新驅動發展的內生增長動力,必然陷入無休止的無序競爭、內耗內斗之中。而一家企業一旦擁有了創新的基因和優良傳統,將創新發展奉為最高遵旨,企業也就走向了持續發展的快車道。
第三,滿足甚至引領中國人民需求,任何時候都是我們發展的動力之源。
中國化學工業從一開端就確立了自己的初心,強業以興邦,發展壯大實業以滿足民生之急需。國內缺純堿,我們就自主研發生產純堿;國內缺燃油,我們就學著搞采油和煉油;國內缺糧食,我們就奮力發展化肥農藥;國內缺布料,我們就抓緊搞化纖;國內缺飛機大炮和火箭衛星,我們就埋頭搞尖端化學材料。只要國家有需求、人民有召喚,石油和化工行業從來都站得出來、頂得上去,體現了報效國家、為民效命的高度自覺。
內需是一個產業發展最厚實的土壤,滿足國內需求任何時候都是我們產業發展的動力之源。當前,在以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下,我們一定要立足本分、守正出奇,以我們創新領先的卓越成效引領時代,也藉此為我們產業自身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發展機遇。
第四,安全環保任何時候都是競爭力而不是包袱累贅,對安全環保怎么看、怎么干,將帶來截然不同的兩種前途、兩種命運。
化工是一個高風險產業,需要一整套科學的、完備的管理體系及規章制度。但歷史上,因為地方政府比拼經濟的需要,以及管理者對化工產業認識不到位、理解不深刻的問題,我們長期對化工產業采取粗放式管理,一旦出了問題就踩急剎車,開展運動式、一刀切的問責和整治,陷入“一松一緊”的怪圈。
有這樣一個事實,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因為政策變化淘汰的化工企業,甚至多于因為市場自然淘汰的企業。最典型的是山東和江蘇,這個我們有目共睹。通過風暴式整治淘汰安全環保不達標企業,究竟合不合理暫且不論,但對于我們產業融入國家生態文明總體進程、加快轉型升級確實起到了推動作用。而越是在安全環保抓得緊的情況下,搞得好的企業越能彰顯其獨特優勢與核心競爭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安全環保上,我們一定要有長遠的打算,將其視為前置條件而不是被動取舍事項,緊盯國際先進水平,見賢思齊,力爭早日對標和領標。一定要有樸素的同理心、因果律,要有換位思考思維。我們行業企業要相信,該來的總會來,在安全環保上你做得好或不好,相應的結果可能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第五,開放合作任何時候都是正確的思維和遠見,將帶來光明的前景。
中國近代石油和化學工業的開端,都基于開放合作的高度自覺。沒有“師夷長技”的共識,就沒有后來民族工業的萌芽與發展。工業革命起源于西方,在現代技術和工業文明的發展上,我們必須謙虛地承認自己是學生,一定要以謙虛好學之態度、開放合作之精神,多看人長、常思己短,向世界上一切優秀的工業文明成果學習,加快提升自己。
華為公司是中國制造業的一個標桿。近年來,華為受到了美國的封鎖打壓,形勢很嚴峻。但任正非仍多次諄諄告誡華為人,也是在提醒國人,任何時候都不要陷入狹隘和封閉,要“堅定不移擁抱全世界最先進的文明”。這種開放的胸懷值得各行各業揣摩學習。
當前,我們產業講開放合作,從全球范圍看就是要深入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國內來看則體現在提倡行業互助、協同創新上。國內產業轉型升級的系統性和復雜性空前,迫切呼喚產業自覺和行業協作,圍繞一些行業共性的瓶頸問題,集思廣益、群策群力。
第六,為了避免明天的被動,必須做出今天的適度超前謀劃部署。
縱觀百年歷程,我們發現行業發展中很多的挫折和教訓,究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我們目光短視和急功近利的通病。
與我們國家在宏觀層面歷來十分注重中長期規劃、而且能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相比,我們的行業和企業很少真正做出過長遠謀劃布局。經營發展的投機性、隨機性很強,隨行就市,隨波逐流。這方面的教訓極其深刻。“凡是中國人要買的東西都貴,凡是中國人要賣的東西都賤”,比如我們化工行業需要的原油、硫黃、己二腈、部分高端有機硅和電子化學品等原料,就已經被國外“收割”過多次;而中國目前絕大多數基礎化學品已占據全球最大的市場份額,卻依然很難真正掌握定價權,亦沒有左右市場的底氣。
上述種種惡性循環,與當前我們要走向世界、躍升為一個強大先進且文明規范的現代化強國的愿景格格不入,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期待加快建立起良好的產業生態,個體間既充分且良性的競爭,又講求嚴格自律與協同合作,自覺以行業整體和國家利益為重。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期待行業企業在目標愿景上、在戰略規劃上、在經營理念上、在技術創新上、在人才策略上、在安全環保上,真正自覺按照“百年企業”來超前謀劃布局。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期待業界瞄準國家中長期發展目標、順應全球化工產業發展趨勢潮流,加快能源和戰略性產業從技術到產能的戰略儲備,加強市場戰略的縱深研究,拓展從資源供應、市場布局到勞動力保障等新全球化國家戰略,為中國國內化工產業走向成熟完善的市場化以及中國由全球化工大國跨越為化工強國,做好扎實充分的奠基與準備。
繼往開來建設世界石化強國
建設世界石化強國,已經成為中國石油和化工人的新百年夢想,有著高度的行業共識與凝聚力。什么是石化強國,中國成為世界石化強國有怎樣新的內涵,這是個很關鍵的命題。對此,中國化工報智庫提出如下幾點展望及預判,供業界參考。
第一,中國有望在2024年前后成為全球石油和化工第一大國。
在油價65美元/桶的基準情況下,綜合多種因素分析,繼2010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化工大國后,中國石油和化工產業總體規模也將超過美國躍居全球第一。在規模和體量上實現全面超越,中國石化產業由大到強的跨越基礎將更加牢固,但轉升的形勢也將更為緊迫。
第二,中國石化產業帶正在走向前臺。
西方發達國家的先行實證,國內供給側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要求,跨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日新月異,都推動石化化工產業帶加快走向前臺。這也成為中國化工園區化深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當前,國內石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從企業上升到園區層次,化工園區的優勝劣汰將愈演愈烈。我國化工園區化深入發展最終可能呈現為產業帶,即順應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的更大規模、更深層次的產業集群。其中,尤其是環渤海石化產業帶、長三角-杭州灣石化產業帶、珠三角-北部灣石化產業帶、能源化工“金三角”煤化工產業帶這四大產業集群,將進一步強化升級為中國石化化工產業的中流砥柱。除此之外,中西部地區還將形成若干以特色資源為支持的特色化工產業集群,如云貴川鄂磷化工產業帶、川渝天然氣化工產業帶、青藏鹽湖化工產業帶、河南和四川鈦白粉產業帶等等,這些特色產業帶規模不一定很大,但一定會具有“專精特新”的鮮明特征。四大骨干產業帶加若干特色產業帶,將組成未來中國石化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框架和場景。
第三,國內石化產業分化將不斷加劇,基礎化工觸頂定型和高端化工加快發展將成大勢所趨。
國內大宗石化產品產能過剩壓力多年來揮之不去,預計到2025年大宗石化產品平均自給率將突破90%,近70%的化工產品存在產能過剩風險,基本覆蓋所有的基礎化工產品。從需求端來看,隨著中國經濟換擋,基礎內需進入低速增長或者平臺期。另外,基礎石化項目的門檻越來越高,如2000萬噸/年煉化項目投資動輒一兩千億元以上。從政策導向來看,基礎化工基本都是“兩高一資”產業,在“雙碳”背景下,基礎化工新上項目的管控將越來越嚴,基礎化工將主要面向滿足國內需求、不鼓勵出口賺匯,這也就加速了其產能觸頂。凡此種種,我國基礎化工產業的規模觸頂、產業格局定型,可能不會太遙遠。
與之對應,呼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國內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化工新材料等產業,則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并有望在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主戰場。
第四,一批世界先進水平的石化企業將脫穎而出,成為引領國內高質量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中堅力量。
在最新的世界化工50強中,中國已經有恒力石化、先正達、萬華化學、榮盛石化等一批企業入圍,將來數量只會更多。這些世界一流企業不僅規模領先,而且運營效率和績效很高,科技、管理、人才、安全環保等各方面也很出色,真正彰顯了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將成為石化各行業發展的基本范式和行業標桿。
第五,安全環保和節能減排降耗將持續升級,最終目標不是對標歐美,而是要實現超歐越美。
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國家,也是目前碳減排任務最艱巨的國家,在國際上承受的減排壓力將越來越大。因為排放總量大,要求我們的排放強度和用能效率必須有更嚴格的管控要求,也要有更為高遠的目標。
隨著石化行業供給側改革持續推進,行業綠色發展不斷深化,以及基于基礎化工規模觸頂、高端化工加快發展,未來石化行業企業的利潤率會持續提升,石化在中國同樣會成為受人尊敬和喜愛的產業,技術含量高、收入水平高、工作環境好,職業榮譽感顯著提升,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會明顯增強。“談化色變”作為中國一個時期的特定產物,隨著中國石化產業轉型升級成功最終將消弭于無形。
另外,信息化智能化在中國石化行業將加快普及應用,大幅提升行業效率和安全環保水平。
第六,行業科技創新將日新月異,體系創新和混沌創新將逐漸成為主流。
近年來,能源和化工類創新項目在一年一度的國家科技獎中表現一直是非常亮眼的,凸顯了行業科技創新的活躍性和重要性。在2020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2項石化類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尤其是近些年的高光時刻。
將來的中美博弈和大國競爭,科技創新成為焦點和主戰場,雖然不一定是雙方石化產業直面的競爭,但石化產業卻是競爭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
未來的產業競爭,將更多地體現為體系競爭,而不是單純某個環節的比拼。石化產業將與新能源、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生命科學等諸多未來科技競爭關鍵領域深度融合,組成跨學科、無邊界的產業體系及鏈條。將來的技術革命,一定是突破了邊界的體系革命,未來的科技創新,也必然是體系聯動的集成創新。沒有了邊界的體系創新即混沌創新,這將成為未來創新的重要形態。
第七,中國石化產業的國際化會呈現新面貌,中國最終將形成與自己大國地位相稱的石化產業格局。
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加速發展,中國對亞非拉地區的石化技術輸出和石化產能合作,可能將大大超出我們現時的預期。從比較長遠來看,將來的中國石化產業,一半產能在國內、一半產能在海外,就像目前的日本制造業一樣,最大化地實現全球產業優化布局,是完全值得預期的。以油氣產業為例,2020年中國石油企業在海外的權益產量(即份額油氣產量當量)已達到2億噸,同期國內原油產量1.95億噸、油氣產量當量3.45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