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中國化工報 日期:2021-10-18
今年以來,由于全球經濟加速恢復,幾乎所有大宗商品價格勁增,其中也包括農化產業鏈。這本身就對國際化肥價格產生直接的刺激。近一年來,不僅是尿素等氮肥,氯化鉀、草甘膦等農化品價格幾乎翻了一倍左右,另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9月統計數據,全球糧價在過去15個月也上漲了40%。
然而,歐洲天然氣價格的飆升又給化肥行業的“干柴”上添了一把火。歐洲天然氣價格飆升,已經導致一些氮肥企業被迫減產甚至停產。目前,北歐化工正在大幅削減氨產量,這加劇了整個歐洲大陸本已緊張的供應局面。荷蘭化肥巨頭OCI、世界最大氮肥廠CF實業都因為高生產成本導致其關閉工廠,甚至英國不少小型化肥廠出現倒閉現象。根據埃信華邁的統計,目前歐洲關閉合成氨產能總計為460萬噸/年。國際化肥價格達到近十年最高水平。對于全世界的農民來說,用不起化肥“大不了就不買了”。但如果化肥投入減少,今年全球糧食收成必然出現減少,這將直接推動種植成本上升,進一步推升國際糧價上漲。至此,天然氣牽動著化肥,化肥又牽動著全球糧食價格,進而影響著全球經濟。
目前,為保障糧食的播種和收成,世界多國在力保化肥產量和價格穩定上推出一些措施。泰國政府努力保證化肥價格的穩定,該國將化肥限價活動延長至今年10月31日,期間通過農業合作社、社區企業等農業機構向農民出售廉價化肥,旨在幫助受化肥價格上漲問題影響的農民。菲律賓則考慮進口化肥,并用政府補貼的方式按成本價格出售給農民,以緩解農民壓力。但是,在國際化肥市場供不應求、價格高漲還將持續的局面下,化肥給全世界造成的壓力已不容小覷,各國必須花費更大的精力和魄力,穩定住化肥和糧食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