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曉丹 來源:石時農業公眾號,作者:劉石 日期:2021-04-27
通過設施農業,產量和質量同時增高,成本控制也得到了提升。
現代農業,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
當全球人口不斷增多、資源環境支撐能力迫近飽和時,高度集約化成為了現代農業必然的趨勢,而發展新型的設施農業則成為了「實現高度集約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設施農業是指「利用人工技術手段和輔助措施,通過改變動植物生產的溫、光、水、土、氣、肥等環境條件,實現動植物高效生產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
國際上對設施農業尚未有統一的定義,常稱之為“可控環境農業”、“溫室農業”、“保護農業”等,過去我國也曾將其成為“工廠化農業”。
盡管定義稱呼不同,但國內外對于設施農業的核心始終是一致的,即「通過人工干預改變環境變量,從而部分擺脫甚至完全擺脫農業對自然環境的依賴,以構建出更適宜動植物高效生長的環境。」
中國的設施農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近年來,設施農業也在需求拉動和政策帶動下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但時至今日,設施農業仍然屬于新興概念,大眾對其的認識不夠充分,與此同時,行業內對于設施農業的質疑聲也層出不窮。
當前,國內不論是大中拱棚以上的設施面積、連棟溫室面積、玻璃溫室面積,都在世界范圍內排前列,設施農業體量堪稱世界第一。
但以我們觀察到的情況來看,許多地區的設施農業還存在「利用率低、裝備落后、精細生產程度不足」等問題,設施農業的發展程度仍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此外,部分地區開展的設施農業成為了“觀光景點”,并未真正有效投入到實際生產應用中,與建設設施農業的初衷背道而馳。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現代設施農業囊括農作物的栽培、作物營養、植物保護、生物信息技術、環境工程學、建筑工程學、物聯網技術等多個學科的專業知識,技術密集度較高,是農業科技水平和高新技術應用最為集聚的產業之一。
而一旦對設施農業的本質建立起這樣的基本認知,那么面對當前國內設施農業的現狀,常常會有無力之感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們曾經談到,當前國內的現代農業教育仍然比較尷尬。傳統觀念影響下,「高等教育培育的人才從事農業的意愿較低,農業人才流入總體較小,而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也有待提高。」
設施農業對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系統的操作使用等方面均有較高的要求,技術、管理和經營型人才的缺失,限制了農業設施的發展,導致了科研端的成果不斷,但這些成果的總結、推廣、應用顯著不足。
「在人才技術之外,資金問題也制約了設施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來,設施農業的研發與建設成本較高,經營主體極易出現資金短缺問題;二來,巨大的投入也帶來了更大的經營風險,令許多人望而卻步。資金問題的另一面是,設施農業成為了部分地區政績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地區無視實際生產條件與需求,盲目引入看起來“高大上”的設施農業,使得設施農業被迫成為“觀光型農業”,而這也進一步加深了外界對設施農業的質疑。
盡管當前設施農業存在種種問題,但設施農業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由于人為控制了環境變量,作物生長發育的各個環節隨之具備可控性,在有效規避由資源、氣候和環境帶來的生長束縛之外,也能夠滿足了市場的某些特定和高端消費需求。而通過設施農業,「產量和質量同步提升的前提下,成本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未來,設施農業的不斷發展也將賦能農業向著高效、可控和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并發展出更豐富的細分產業。
至于當前存在的種種問題, 我們認為,各地應當從實際條件和出發,因地制宜地開展設施農業,引導產業正確的發展方向。在發展設施農業的同時,要始終重視農業技術和經營人才隊伍的建設,“新農人”的培育,推動國內農業現代化進入可持續向好的良性循環。各界人士也要推動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以對設施農業進行科學系統的綜合評價。當然了,設施農業也需要更多政策上的扶持與引導。
事物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
如今,中國正處于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起點,而我們始終堅信,經過時間的錘煉,設施農業必將迎來蓬勃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