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農民日報 日期:2021-03-17
前段時間,農業農村部就統籌利用撂荒地,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專門發了指導意見。俗話說,天道酬勤。土地就在那,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如果不去耕耘,那肯定就沒收獲。
今天,農報君就和大家聊聊撂荒地這事。咱們先從為啥會有一些撂荒地說起。分析我國的問題,必須結合我國的實際。在農報君看來,分析撂荒地的原因,也得看到是因為咱們國家很大,耕地的差異也就很大。農報君查閱材料發現,這些少量的撂荒地主要是丘陵山地的低洼地塊,坡度較大,澆水不方便,農機也不好進。這樣的地塊,小戶不愿意種,大戶也自然是不愿流轉的。還有一個原因,是發展中的人口遷移規律,人從鄉村流向城市,農村的許多勞動力進城打工了。打工收入成了主要收入之一。生活好了,收入高了,種地意愿就低了。此外,還與所種植作物的茬口有關系,出現的是季節性撂荒。比如,原來種雙季稻的,一年就種一季了,另一季就閑著了。
當然,農報君采訪去過很多地方,發現撂荒這事發生的情況還是很少的,絕大部分的耕地都在種著農作物。如果坐高鐵穿過華北,你會發現一望無際的平原,全是大片大片的糧田。 農報君深知,雖然咱們國家糧食夠吃,但是緊平衡,國家想盡一切辦法,緊緊抓糧食生產。 所以,就連這為數極少的撂荒地也必須得再用上。
閱讀指導意見全文,農報君理解國家是要對撂荒地進行合理化利用。適合種糧的要種糧,不適合種糧的可以種其他農作物。耕種條件不好的,要建好基礎設施、引進適宜農機。對已經撂荒的土地,要想辦法保護起來、提升地力,再利用起來。要通過各種方法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保障種糧農民收益。如果農民自己實在不能種了,就鼓勵流轉出去,對流轉經營者要有鼓勵辦法。
農報君觀察到,為了落實意見精神,農業農村部在2月1日專門召開了視頻會,主題就是統籌利用撂荒地促進糧食和農業生產發展。會上強調,要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部署,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統籌利用好撂荒地,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 農報君學習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深知,糧食安全要實行黨政同責。“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
農報君經常去參加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說撂荒地的事,農報君想起了去年9月份的一場吹風會。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交通運輸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介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的一些情況。會上,各個部門都介紹了本部門如何落實通知要求,有的說,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盡量避讓基本農田;有的說,要避免出現違規占用耕地綠化造林。
農報君以為,18億畝耕地紅線是硬杠杠,只要占了耕地就得補回來,永久基本農田是底線、是高壓線,必須嚴管嚴控嚴保護,還有一些因特殊原因而撂荒的地,肯定不能在那荒著,必須得再用起來! 經常跑農村,農報君深知,許多農民朋友視土地如生命,就看不得有空著的地,邊邊沿沿、溝溝坎坎、房前屋后都得種上。在一些年長的農民朋友的思想中,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土地,如果不種,就會很心疼!農報君呼吁,堅決不能把地撂荒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