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Peter Southgate 來源:農藥工業網 日期:2015-04-02
2014年,在中國農藥工業協會舉辦的“第一屆農藥制劑加工分裝技術專家診斷和提升活動”,針對當前我國農藥制劑加工行業,提出“實現高效生產需要重點關注四個方面:配方、設備、規程和工作流程”。通過診斷活動,使企業懂得了如何利用更好的方法解決產品生產中的問題,使企業生產效率、節能水平提高,明顯增加了企業效益。簡要總結其觀點如下:
一、配方
優秀的制劑產品以優良的配方為基礎。配方的質量和穩定性是決定產品是否真正合格的重要指標。在完成配方研發的同時要重視產品的生物測定和藥效試驗,來觀察其作用效果及藥害等情況。此外,在實際生產當中,配方研究、生產工藝研究必須與生產設備應用相匹配性。
二、設備
設備選型方面,工廠需要參考以下幾點--設備工作性能、易清洗程度、易操作性、易維修保養程度和成本。
工作性能是一臺設備的基本屬性,易清洗程度則對交叉污染風險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設備死角多,易殘留,不易清洗,將大大提高交叉污染的發生概率,這在除草劑車間尤為重要。設備的易操作性是針對使用者而言的,越簡單的操作方式越會降低生產中因操作失誤引起的各類風險。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設備的易維護程度,如果設備運行中需要維修次數過多,在這方面花費的時間、人力和物力成本也要計算到設備綜合評價的考量中去。從國內制劑生產廠的現狀看,一般在采購設備時,成本是工廠關注的第一要素,但實際上應當綜合考慮以上幾個方面,如果選擇不當,前四個因素在生產運行中造成的額外成本可能會遠高于設備的原始成本。
三、規程
規程是什么?規程就是清晰的文件化的生產環節相關規定。每一個生產步驟都應當有合理的規程。在工廠生產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理解代溝”--產品研究和工程技術人員規定的規程說的一回事,車間負責人說的操作方式是一回事,工人實際操作起來又是一回事,三者相互之間都不統一。這樣的規程就是無效的,甚至是有害的。有效的規程對每一個生產環節有清晰、合理的規定,是適合實際生產的操作。一個車間,制訂出這樣一套合理的規程,需要工程技術人員、車間負責人和操作工人對生產流程進行充分溝通,當規程最終確定后,應當形成文件,將其書面化,并對操作工人進行規程培訓,車間負責人和操作工人需要確保完全了解并完全參照執行。
在生產過程中,每批次都應當收集關鍵數據用以分析和提升生產效率,同時不斷改進規程,實現良性循環。
四、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是車間管理方式的體現。工作流程中應當明確以下幾點:生產目標、達到目標所需步驟(及順序)、每一生產環節的負責人、判斷(下一步生產動作)的標準。
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方塊流程圖將工藝流程的所有生產環節展示出來并加以分析。在流程圖中,每一個步驟、生產順序、責任人等要素都要被細化,一旦出現問題,確保能夠第一時間找到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補救。
制劑加工分裝中,常見的需要工作流程的項目有:新產品引進、產品成本分布、批次生產的調度安排、質量控制與交叉污染控制、預防性(設備)保養方案、安全與環保、車間清潔整理(5S管理)等。
以上四方面在我國農藥制劑生產過程中不同程度有所缺失,是亟待優化和提升重要部分。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2015年繼續開展“農藥制劑加工分裝技術專家診斷和提升”活動,幫助企業改善農藥制劑加工和分裝工藝、規程,裝備現狀,提升管理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并提高經濟效益。